“棒棒”
他们多来自重庆周边农村地区,是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也是山城重庆独有的文化符号。
他们爬坡上坎,一根黄竹棒、两股细麻绳,街头巷尾,随叫随到,靠体力挣钱。这是他们的苦涩人生,是重庆的力气江湖。
胡林庆
胡林庆
一位致力于记录“棒棒”故事的北京摄影家。
在2010年访重庆时,被四个“棒棒”喊着口号把货抬上100多层台阶的那一幕所震撼。从那以后,他每年定期去重庆6至7次,最短10天,最长两个多月坚持记录“棒棒”这一群体。
他们,一个是中国西南城市广为人知的“苦劳力”,用肩挑物,生活卑苦;
一个是从小生活在北方大都市的“城里人”,见多识广,生活乐足。
机缘巧合下,胡林庆用镜头记录下了“棒棒”最为真实和动人的画面。这一晃,就是7年多。
2017年7月8日至24日,由中国摄影展览馆、腾龙光学(上海)有限公司主办的胡林庆“棒棒人生”摄影作品展,在中国摄影展览馆开幕展出。
我们得以有机会跟随胡林庆的步伐,近距离品味“棒棒”人生的苦与乐。
作为一种特殊的谋生手段,“棒棒军”的流动性极大,官方没有获得准确的人口数量,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个庞大的群体如今正面临着人员萎缩、老龄化严重、后继无人的窘境。
2011年11月1日重庆市社科院发布调查报告,称重庆主城棒棒军已经开始走向消失的境地。
别小看这份工作,其实行内规矩很讲究。
比如他们手中的棒,就分成好几种:
1. 在汽车站、火车站这些地方,人流量较大,为了便于行动,棒的长度通常较短,长度在1米左右;
2. 两个定点运输的时候就可以用到板车,此时用的棒大约长为1米5,方便独自在室外时扛货;
3. 在菜市场、批发市场等地方用到的多是两米多的长棒子,两个人一左一右地扛货物。
胡林庆用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棒棒”这个职业的现状,更是他们这份职业背后鲜为人知的现实。
每张不同的照片,看似相同的工作,都是一段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他们经历过什么迥然不同的遭遇?
他们肩上背负着多少家人的重负?
工作之苦人人都说城市好,
高楼大厦平地起,香车美人刺破眼。
奋斗城市许多年,生活冷暖只自知。
码头上的“棒棒”们分工很明确,有往船上抬箱子的,有往陆地卸货的,每个人自觉奋力干活,每天早晚平分薪资两次。更多的流动“棒棒”则在街头巷尾寻找生意。
从客船到码头临时靠岸点的这段路,是用小船和木板临时搭起的通道,这又窄又晃的路,他们每天都要来回走上几十遍。
相对“码头棒棒”而言,更多的“棒棒”接的都是临时活。无论烈日暴晒还是刮风下雨,他们都会出现在街边揽生意。他们最经典的“道具”就是雨天时的浴帽。
为了谋生,他们只能处处节俭。
还有的“棒棒”会固定在批发市场里当零工,凌晨五点,天微微亮,路上行人寥寥无几,而批发市场早已是人头攒动,“棒棒”们已经开始工作。
这些“棒棒”通常提前与供货商和卖家沟通好,做他们中间的运货者,约好时间就会来市场上提货,送到指定的商店或菜市场。
为了早起时不低血糖工作,但又不想多花钱,“棒棒”只会买上个白馒头或一根老玉米,囫囵吃完就立马工作。
现实是残酷的,一袋两三百斤的货物背在一个瘦小的老人身上,这不光是货物的重量,更是生活的压力。
当前,因为工作极度辛苦,年轻人已很少愿意从事这项职业,“棒棒”大多只剩下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还在为了维持生计而出卖劳力。
乍一看这张照片,您最先注意到了什么?
是布满双手的茧子和皱纹?
还是代表“棒棒军”的竹棍和麻绳?
那双满是皱纹和茧子的粗糙的手,仿佛写满了“棒棒”多年来的心酸和不易的过往。
棒子上打了方便脱拉的结,像极了劳动人民心中真正的“中国结”,这是每一个劳动人民对平安幸福的向往。
是时代的冲突?
还是阶层的差距?
似乎都是。
一个是朴素的穿着,手拿竹棒和尼龙绳,活得贫穷而坚强;
一个是有着华丽的打扮和美丽的妆容,过得精致而优雅。
两人擦肩而过,但中间仿佛有张看不见的隔膜。
生活之乐人生十乐之首乃“天伦之乐”。
夫妻互爱,兄弟相好,妯娌和睦,儿女孝顺,长辈健在,是多么幸福的时刻。
忙完一天的工作,卸下“棒棒”的身份,
他们是最普通的丈夫、爸爸、儿子。
看着自己的儿女和孙辈,仿佛一天的疲倦都能化作此刻嘴角的笑容,每一滴汗水都是为了家人能够幸福快乐。
很多“棒棒”的子女来重庆打拼,“棒棒”就跟随子女来照看小孩,同时兼职一些零散活。
丈夫出门当“棒棒”,妻子在附近揽生意擦皮鞋,两人一个月的收入一千多到两千左右,这在“棒棒军”中十分常见。
新科技的大面积普及,也惠及到了这些“用脑子”做事的“棒棒”。
闲暇之余,边读书看报,边插上蓝牙耳机,绝不会耽误一桩单子。
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只有汗水和泥土,也有追寻爱好的自由。
在午后的树荫下,读书看报、听电台、讲故事,他们的生活也是有笑容的。
对他们来说,
生活,是面对现实的残酷,也要越过障碍,注视未来;
生活,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
生活,是面对困惑和黑暗,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的灯盏。
胡林庆对即将消亡的“棒棒军”的纪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个群体。不仅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深思。
前几年就有大学生来到重庆,专门体验“棒棒”生活。“一根棍,两根绳”,他们形容这个职业是“谁都能做的工作”,唯独靠着劳力。
而正是这个“谁都能做”的工作,在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
终有一天,他们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吗?
摄影:胡林庆
编辑:阮欣悦(实习)、程秀蓉(实习) // 责编:刘思思 // 监制:汪群均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