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郭华悦
重阳节,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早已不算什么稀奇事儿。
在民国,除了这两样,还有其他颇有新意的重阳美食。其中一样,就是肥鸭。养鸭百日,吃在一时,秋天的鸭肉最为肥美。因此,每到重阳节,各地都会有肥鸭宴。
这种宴会,多半由当地有点身份的人举办,邀请本地名人参加。如晚清名人郭嵩焘,每年都在受邀之列。有一年,有个没被邀请的文人,心怀愤懑,于是写诗讥讽,将那些赴肥鸭宴的人,狠狠地酸了一把。不过,郭嵩焘却写诗反击,表明自己这“吃货”的角色,当得乐在其中,甘之如饴。
当然,吃这事儿,看似俗,但也不耽误人们一边啃着鸭腿,一边继续风雅着。这一类的宴会,多半被称为“诗会”。重阳时节,举行肥鸭诗会,一边是俗套的油腻鸭肉,一边是高雅的吟风弄月,也算是民国重阳的一大奇观了。
除了肥鸭,还有另一种美食,也不得不提,就是蟹。
重阳前后,蟹肉最为肥肉。而重阳登高郊游,多在山清水秀之地。有山,有水,有河,自然也少不了美味的螃蟹。每到重阳,不少烧烤摊便如雨后春笋般,突然冒出,处处都是。这些烧烤摊,多集中在登高之地,就地取材,直接从溪河中捕点螃蟹,现场烧烤,卖给前来登高踏青的人们。
当然,若是仔细看看民国时期的报纸,我们便会发现,这还有一个令人头疼的副作用,就是环境问题。首先,烧烤摊都趁着这个机会,出来大捞油水,螃蟹的数量一下子锐减,对生物链本身就是一大破坏;另外,这些烧烤摊多半是临时的,捞了油水就闪人,留下的只有垃圾无数。于是,每年重阳过后,垃圾问题也就成了令人头疼的老大难。
这个问题,当时的人并非没有意识到。当时的报刊上,每到重阳前后,就有不少反对食蟹和摆烧烤摊的文章,痛斥这种行为是对环境的破坏,有损生态平衡。而各地也纷纷在重阳前后,整治这种污染环境的问题。但显然,效果并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