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收藏,看图识病(二) - 白菜甘蓝类 - 茂名农批网

当前位置:资讯首页 -> 病虫害防治 -> 蔬菜病害 -> 白菜甘蓝类

请收藏,看图识病(二)

浏览:338次

一、黑粉病

请收藏,看图识病(二)

请收藏,看图识病(二)

1、症状

玉米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凡是植株地上部分的幼嫩组织和器官,如茎、叶、叶鞘、雄穗、雌穗,甚至气生根均可被侵染,受害部位细胞急剧增生,体积增大,逐渐发育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菌瘤,外层包被着由寄主表皮细胞转化而来的薄膜,初期为白包或略带紫红色,后期质地由软变硬,颜色变为灰白色至灰黑色,薄膜破裂,散发出大量黑褐色粉末,因此得名瘤黑粉病。

2、发病条件

黑粉病属真菌性病害,玉米收获后,病菌在土壤、秸秆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第二年春季气温上升后,病菌随昆虫或气流传播,散落到玉米幼嫩的组织或器官上,降雨或潮湿后即可萌发。病菌萌发后,从组织表皮或伤口侵入,约需7-13天就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病瘤,一般25天左右,病菌成熟。黑粉病还可进行多次重复侵染,使病害进一步加重传播。

3、预防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黑粉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主要途径。在种植时可选用生育期相近的不同品种混合种植或间种,均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要加快抗病新品种的更换速度,实行大面积轮作倒茬制度。

(2)控制病源:玉米苗期,可结合田间管理,在病瘤变黑之前,及时拔除病株,并集中烧毁或深埋,待玉米收获后,对黑粉病较重的地块要清除田间残枝败叶,集中处理,以减少菌源。另外,对病害较重的田块及旁边的地块实行轮作倒茬制度,也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

(3)加强田间管理:秋季深耕翻土,冬季灌越冬水;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不能偏施氮肥,以防玉米贪青徒长。农事操作时,尽量减少对植株的损伤。

(4)药剂防治:推广包衣种子。另外,植株生长至4-5叶时,每亩喷施0.10%-0.20%的甲基硫菌灵60-70千克,隔一周再喷雾1次,一般喷雾2-3次即可,也能起到明显的防治效果。

二、丝黑穗病

请收藏,看图识病(二)

请收藏,看图识病(二)

1、症状

该病苗期感病,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雌穗发病后,一般短小,基部大而顶端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为一包黑粉加散乱的丝状物。苞叶不破裂,黑粉并不外露,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粘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雄穗染病,则雄性花器变形,颖片增生呈叶状,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外面包被白膜,以后白膜破裂,露出黑粉。黑粉在前期不易飞散,后期干燥时易于散落,露出丝状的维管束,一旦发病往往果穗不结粒。此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只有苗期的初侵染,而无再侵染,所以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越冬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有时雌、雄穗都受害,有时其中之一受害。

2、传播途径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2~3年。幼苗期侵入是系统侵染病害。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产生大量冬孢子越冬。玉米连作时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

3、预防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包衣种子:玉米丝黑穗病的传染途径是种子、土壤和肥料。5叶期以前,土壤中的病菌都有可能由幼芽和幼根入侵,所以,种植时一定要选用包衣种子,并且种衣剂必须是内吸性强,残效较期长的药剂。目前在生产上推广使用的有以下几种:①用有效成分占种子量0.07%的粉锈宁拌种;20%萎锈灵1kg,加水5kg,拌玉米种子75kg效果较好。②50%矮健素液剂稀释至200倍浸种12小时,或再加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拌种。③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0.7%拌种,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5%-0.7%拌种。(3)拔除病株: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一般从幼苗3-4叶期即开始表现。随着叶龄的增加,症状越来越明显。早期症状大致有6种:笋状型、矮缩丛生型、黄条型(叶上有黄条)、畸形茎扭型、叶片异常型(叶硬、挺、厚、叶色深、叶面不平)、顶叶扭卷型。因此在间苗、定苗及中耕除草时就要及时拔除病苗、可疑苗。对拔除的病株要深埋或烧毁,不要在田间随拔随丢,以免再度传播。 (4)农事综合预防:积极采取农事措施,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如适当增加密度,提高播种质量,及早拔除病苗,不用病株喂牛,以防粪肥带菌,收获后集中处理田间残枝败叶等。同时秋季进行深翻土地,冬季灌越冬水,减少病菌来源。加快抗病新品种的更换速度,实行大面积轮作倒茬制度。

三、纹枯病

请收藏,看图识病(二)

请收藏,看图识病(二)

1、病状

主要为害叶鞘,也可为害茎秆,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病斑中部灰褐色,边缘深褐色,由下向上蔓延扩展。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染病后秃顶,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多雨、高温持续时间长时,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形成小菌核。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寄主,后病部产生气生菌丝,在病组织附近不断扩展。菌丝体侵入玉米表皮组织时产生侵入结构。接种6天后,菌丝体沿表皮细胞连接处纵向扩展,随即纵、横、斜向分枝,菌丝顶端变粗,生出侧枝缠绕成团,紧贴寄主组织表面形成侵染垫和附着胞。电镜观察发现,附着胞以菌丝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或从气孔侵入,后在玉米组织中扩展。接种后12天,在下位叶鞘细胞中发现菌丝,有的充满细胞,有的穿透胞壁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清除田间病残体。(3)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井冈霉素0.5kg对水20比g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也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保护叶鞘。

四、顶腐病

请收藏,看图识病(二)

请收藏,看图识病(二)

玉米顶腐病前几年主要在东北、山东、河北、西北等地发生,近年来在全国有上升趋势。

1、病症识别

玉米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生顶腐病,症状复杂多样。

典型症状:苗期病株生长缓慢、茎基部变灰、变褐、变黑,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叶片皱缩、扭曲、常导致苗枯萎死亡。

植株生长中后期叶片腐烂后仅存主脉,中上部完整但多畸形,呈蒲扇状。以后生出的新叶顶端腐烂,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叶片边缘常出现刀削状缺刻和黄色条纹。

成株期病株多矮小,顶部叶片短小,残缺不全,皱褶扭曲,有时上部叶片不展开,卷曲成牛尾状,果穗小,多不结实,茎基部节间短,茎杆上有病烂斑块,腐烂部分有害虫蛀道状裂口,纵切面可见内部黑褐色腐烂。

病株根系不发达,主根短小,根毛细而多,呈绒毛状根冠变褐腐烂。高湿时,病部出现粉白色霉状物。发病轻的苗心叶有黄条,茎基内部变褐、变黑,生长缓慢。

具体诊断如下:

(1)苗期发病时,病株生长缓慢,叶色黄,往往误以为是肥料中毒,或是其他生理因素所致。是不是顶腐病要看根部是否有病菌。

(2)发病初期,顶部叶片节间变短,新叶抽不出来,与蚜虫危害症状相似,但顶腐病的新叶会弯曲偏向一边,形成歪头,蚜虫危害则不会有这种现象。

(3)病株往往有虫状坑道,极易误判为虫害。

(4)有时病株仅仅表现为雄花扭曲、成蒲扇状,雌穗小甚至没有雌穗,往往误认为是种性不纯。

(5)发病迟时,顶部扭曲成牛尾状,大部分能自行抽出雄花,只是上部几片叶比正常叶片小,形状不正常;如果不能自行抽出雄花,可人工剥开,对产量影响不大。

(6)前期发病传播慢,而后期发病传播快,特别是下雨刮风天,温度在30度以上时。

2、症状

该病是一种新的真菌型病害,主要由土壤中的串珠镰刀菌引发。其发生主要为害玉米抽穗结实,影响产量,潜在危险性较高。同时其症状复杂多样,某些症状特点易与玉米生理病害、虫害、玉米丝黑穗病的苗期症状以及某些缺素症混淆,因此在诊断上要仔细辨别对照,及时防治。

玉米从苗期到成株期都可发生顶腐病,症状多种多样。苗期症状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心叶皱缩、扭曲,重病苗茎基部变灰、变褐、变黑及至枯萎死亡。成株期病株多矮小,顶部叶片短小,残缺不全,皱褶扭曲,有时上部叶片不展开,卷曲成牛尾状。叶基部腐烂后仅存主脉,中上部完整但多畸形,呈蒲扇状。以后生出的新叶顶端腐烂,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或残缺不全,叶片边缘常出现刀削状缺刻和黄色条纹。

这一症状与粗缩病的区别在于节间不粗短、叶片不僵直、肥厚;与矮花叶病的区别在于叶片不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状,而是叶边缘成黄斑;与疯顶病的区别在于无分蘖、心叶不黄化;与玉米苗后除草剂药害的区别在于叶片中间没有黄化斑。

病株雌穗小,多不结实。茎基部节间短,茎秆上有腐烂斑块,腐烂部分有害虫蛀道状裂口,纵切面可见内部有黑褐色腐烂。病株根系不发达,主根短小,根毛多而细,呈绒状,根冠变褐腐烂。高湿时,病部出现粉白色霉状物。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2)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玉米进入大喇叭口期,要及时追肥,对发病地块更要做好及早追施。另外,喷施叶面肥,提高抗病能力。(4)药剂防治:对发病地块可用广谱杀菌剂进行防治,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宜佳硼微肥,或12.5%烯唑醇加宜佳硼微肥1000倍液喷施。(5)剪除病叶:对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较重病株,可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将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6)清除田间病残体。

五、苗枯病

请收藏,看图识病(二)

请收藏,看图识病(二)

一、症状

玉米苗枯病主要发生在5月中、下旬,玉米生长4-7叶期,次生根生出之前。田间表现叶片边缘首先出现黄褐色枯死条斑,个别叶片或植株出现萎焉,3-5天后叶片变青灰色或黄褐色枯死。最初,种子根或根尖变褐,后扩展成一段或整个根系,继而侵染到中胚轴,造成根系发育不良,根毛减少,无次生根或很少。初生根老化,皮层坏死,并在茎的第一节间形成坏死环,引起茎部水渍状腐烂,使茎基部节间出现整齐断裂。变色的病根刮去皮层可见维管束变褐,叶鞘也变褐呈撕裂状。叶片变黄,叶尖、叶缘呈焦枯状,心叶卷曲易折,随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干枯,无次生根的则死苗,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一般从二叶一心开始,第一、二片叶的叶尖发黄,逐渐向叶片中部发展,严重的心叶青枯萎蔫。

二、流行规律

玉米苗枯病初侵染来源多,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 (1)病残体和土壤带菌。连作种植是造成病残体、土壤带菌的主要原因。 (2)种子带菌。这是苗枯病发生早并能形成中心病株的主要原因。(3)粪肥带菌。(4)土壤粘重,低洼积水地块发病重,温度低且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发病。

三、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实行种子包衣。(2)清除田间病残本,平整土地。(3)加强田间管理,实行轮作倒茬。(4)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料。严禁生粪上地,阻断肥料带菌途径,减少发病。(5)增施磷肥,及时中耕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病力。

发送给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0 0
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给TA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