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安山东健康养殖座谈会上,蛋鸡从业者和相关专家针对蛋鸡产业健康发展进行了研讨,并达成了共识。一致认为行业不缺钱、也不缺技术,缺乏的是科学养殖观念。山东农业大学常维山教授强调,蛋鸡健康养殖,从改变观念开始。他从思维的改变到鸡舍的建立,再到科学饲养管理做了深入的分析,本报刊登以飨读者。
关于思维。2014年后,一号文件开始提土地流转,留在土地上的,不再叫专业户,改叫家庭农场,蛋鸡户已经是企业家了,要用企业的思维来思考养殖业,一定要舍得投入,要有投入产出,把养鸡作为事业来干,一定要把鸡舍建好。
关于规模。最近5年,蛋鸡最适养殖规模是1-2万,5-10万的规模就要雇人了。
关于鸡舍。一定要建保温鸡舍,加上保温板的成本,远远低于维持温度的成本。
为了采光和通风,很多还是盖大窗户的鸡舍。但是现在基本趋势是纵向通风,不需要窗户,另外大窗户散失的能量远远高于开灯光源的能量消耗,另外现在LED灯已经非常节能了,不要再靠自然光采光了,而且自然光也不好控制。所以要建小窗户,还要有导风板,这叫设施农业。
有钱的话,可以建全自动化的设施,钱不够的话,也要用自动清粪和自动上料。一定要考虑用自动化来养鸡,尽量减少用人。
关于鸡苗。鸡苗决定了鸡是否有生产价值,没有好的种子,就没有好的收成。很多养殖场往往对鸡苗重视不够,常教授建议亲自跟着去接苗,做到踏实放心。买种苗,一定要买品牌的,同一个育种公司的不同养殖场的养殖水平业是不一样的,进鸡苗是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一定要引起重视。
关于育成鸡。育成鸡是个发展方向,接育成鸡之前,就要去了解清楚,在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去查看,如果规模比较大,进育成鸡量大,可以安一个人监督养殖生产,不能只听育成场的一面之词。
关于育成阶段。20年前的蛋鸡业,在育成阶段,不舍得喂好料,到了产蛋期,才开始喂好料,这是错误的。养蛋鸡的要关注45-60天的生产性能,可以测量胫长,育成鸡质量如何,决定一生的生产水平,所以育成期的营养非常关键。常教授强调,反倒是到了开产后,营养不需要太高,这需要转变一个观念,育成期营养比产蛋期和高峰期还要重要。另外,在育成期,把胃肠道撑大,产蛋期也能吃的多一些,育成期饲料多加一些粗纤维,把肠道空间撑起来,到后期采食量也能提高,也有利于健康。
关于开产日期。早开产并不是好事,要适当晚开产。据统计,我国开产时间普遍早,要适当延后,也不要追求高峰期太高的产蛋率,假如高峰期95%的话,平均下19个蛋,休息1天,如果98%的产蛋率,下49个蛋才休息1天,前期干活太多,后期就要早衰。
关于维持高峰。养蛋鸡是否挣钱,关键在于产蛋后期,360天回成本,360天以后才是挣钱的时间,所以要千方百计把产蛋后期的高峰维持时间久一些。具体措施是,高峰期蛋白不要太高,现实情况是,一旦开产,什么好的都给鸡吃,玉米、豆粕、鱼粉都上了,到25、26,就太高了,蛋白高,产蛋多,导致后期早衰,所以高峰期别再追求太高了,95%,就很好,不要追求虚荣,到最后谁挣钱多,那才是真正的英雄。
关于产蛋后期。国内提出目标,蛋鸡要养到700天,蛋鸡产蛋要到100周,真要到100周,还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说,后期蛋壳质量的问题,后期淘汰鸡不是因为产蛋率低,而是蛋壳质量问题。一只蛋鸡汰鸡时,不能再按照530天来设计了,要适当的延长,中间留点空舍时间,也有利于疫病防控,要按600天来设计养殖周期,这样才能更大更好发挥蛋鸡产蛋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