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无公害乌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2015-07-21   来源:汕尾农批网  作者:room   字体:【 】  浏览:88次   评论:0
在池塘条件下按照无公害食品要求的各项标准,主养乌鱼年产平均亩产达828.77kg,规格平均0.59kg/尾。现将生产无公害乌鱼产品的技术介绍如下。

1 池塘条件

池塘位于交通较便利,大气环境条件良好的微山湖西岸,基地面积500亩,通水通电通路,光照条件良好,其周边5km内无任何污染源。池塘面积为2~5亩,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坡比为1∶2.5;水源选用微山湖水或深井水,水质清新,pH值中性偏碱;成鱼池水深1.5~2m,池底淤泥不超过15cm,建有完善的进排水系统;池塘土壤为粘壤土或壤土;每口成鱼池塘备有3kW增氧机1台。

2 池塘整修和清塘消毒

冬季鱼种放养前,排干池水,清除过多淤泥,修补池埂,搞好护坡,维修好进排水系统。鱼种放养前7~10d,采用干塘消毒或带水消毒。干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75kg全池泼洒,彻底清池消毒。带水消毒水深1m,每亩用生石灰150kg。

3 鱼种放养

苗种选用当地天然苗种,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游泳活泼,无病无伤。池塘主养乌鱼,同时混养花、白鲢,放养乌鱼规格100g/尾,180g/平方米~220g/平方米;放养白鲢规格150g/尾,30g/平方米;放养花鲢规格150g/尾,12g/平方米;放养前用3%~5%食盐水药浴15~20min。采取冬放,一次放足,2月底前放养结束。

4 饲养管理

4.1 饲料质量及饵料系数

乌鱼是肉食性鱼类,对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目前主要以鲜活低价值的野杂鱼为饵进行饲养,饲料系数在3.5~5.0的范围。投喂饵料要求新鲜,腐败变质的饵料不用,尽量投喂活饵料,因为乌鱼对活饵的利用率比死饵高10%~30%。花、白鲢以水生生物为饵,视水质肥瘦,适时适量追肥,但注意慎用肥料。

4.2 投喂方法

池塘中搭好食台,实行"四定"的投喂方法,每d投喂2次,上午9∶00~10∶00,下午16∶00~17∶00,各投喂1次。饲料投喂做到匀、足、好。

4.3 饵料分配

一般投饵量为乌鱼体重3%~3.5%,并根据季节、天气、水质变化以及鱼类吃食活动情况,以1h内吃完为标准适时增减。在全年饵料分配上,通常3~6月份,投饵量占全年投喂总量的20%,7~9月份投饵量占全年投喂总量的70%,10月份之后的投喂量约占全年投喂总量的10%。

4.4 水草移栽。

乌鱼喜欢生活在水草丛中,因此可以在池塘四周栽种一些水浮莲、苦草之类的水草,或投放一定数量的浮萍。水草数量一般占水面的10%~25%。

5 水质管理

养殖进水以及养殖过程中的池塘内的水都需符合GB/T18407.4-2001要求。春季池塘水深保持在1.5m,夏季池塘水深调至2m,每10~15d换1次水,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1/3;高温季节,池塘中应使用增氧设备,晴天中午开机2h,连阴雨天气视鱼的浮头情况及时开机增氧。

6 渔药的使用

渔药的使用是乌鱼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不合理地使用渔药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使产品中药物残留量超标。因此坚持"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方针,强调"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实行鱼池、鱼体、食场和饵料消毒,防止病源侵入,维护好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做到每15~20d,泼洒1次生石灰,每次每亩用量为10kg;生态防治和使用科学合理密养和混养,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7 收获

使用成鱼网捕捞,实行常年捕捞,捕大留小,12月份干塘大捕捞或集中囤养一部分商品鱼待3~4月销售。
Tags:乌鱼池 责任编辑:room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清除池塘野杂鱼的方法 [下一篇]鳜鱼车轮虫病的防治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发布者

room room
等级:普通会员
积分:730 个
性别:保密
romm@qq.com
身份还未认证 邮箱还未认证 手机还未认证 给它发送短消息 搜寻它在养鱼技术发布的全部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 海水鱼新宠―龙趸
· 禁渔期前最后的疯狂-重庆长寿湖站
· 家鱼混养池只死鲢鳙鱼的四大简单的原因
· 浅水池塘养鱼技术
· 改良斗鱼繁殖饲育
· 借此调节水温差和鱼苗对袋内气压改变的适应
· 关于开展水产养殖中微生物制剂应用情况调查的通知
· 四川沱江即将告别20多年的网箱养鱼,养鱼人该何..

最新文章

· 5、坚持鱼苗饱食后下塘
· 可用芦席隔断鱼苗狂游路线
· 4、鱼苗入池前应进行药物消毒
· 九、做好鱼病防治工作鱼苗夏花阶段
· 如果将鱼苗从袋中直接倾入池内
· 七、调节水质鱼苗入池前期
· 重磅!渔业如何发展?渔民生计怎么办?
· 借此调节水温差和鱼苗对袋内气压改变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