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对虾育苗期常见病的防治
2015-07-22   来源:重庆农批网  作者:陈健   字体:【 】  浏览:91次   评论:0
目前我国已查明的对虾养殖疾病有40多种,其中育苗期疾病近20种。育苗期虾病常影响虾苗成活率,直接影响虾的产量。现将其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病毒病

对虾育苗期的常见病毒病有: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病、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和日本对虾中肠腺坏死病毒病。受感染幼体活动能力下降,反应迟钝,不摄食,鳃部和体表有污物附生。中国对虾幼体肝胰腺萎缩坏死、脱落;斑节对虾幼体肝胰腺变白、坏死;日本对虾肝胰腺白浊、坏死,重者肠道变白。防治方法:①消灭传染源,严格检疫,使用无病毒亲虾,寻找早期诊断方法。②做好苗池、管道、工具、苗池用水消毒。③受精卵用无毒海水冲洗数分钟或用300ml/立方米福尔马林液浸泡30秒后再孵化。④幼体放养密度控制在一立方米30万尾以内。⑤若发现育苗池感染严重,做好隔离工作,虾池每立方米水体施100克漂白粉,48小时后用无毒海水冲洗后才放养虾苗。

二、细菌病

1、弧菌病:此病发病快,感染率很高,由多种弧菌引起。患病幼虾在感染初期,虾体呈黄红色或红色,活动能力减弱,行动迟缓,趋光性降低,发育变慢,腹部卷曲,体色发白,幼虾不摄食,中肠腺呈白色混浊现象。防治方法:加强换水,保持水质清洁,育苗工具严格消毒。发病时可用每立方米水体2~3克土霉素也可用1~2克的呋喃唑酮治疗。

2、丝状菌病:由白丝菌感染引起,菌丝细长,附着于幼虾的鳃丝、附肢和体壳上,受感染幼体活动能力减弱,沉于池底,然后死亡。防治方法:勤换水,不过量投饵,对感染虾每天可用5~10g/立方米的高锰酸钾液浸浴1小时,连续5~10天,或用2~3g/立方米的呋喃唑酮浸洗。

3、虾壳病:为几丁质细菌感染,染病虾在壳体患区常呈黑色,病菌常迅速通过表皮进入体内,引起肌肉损伤。防治方法:用22ml/立方米的福尔马林液处理病虾。

三、真菌病

由霉菌孢子侵入幼体或卵子所引起。受感染的受精卵不透明,停止发育,受感染幼体行动不活泼,肌肉坏死,沉于水底而死亡。防治方法:亲虾、用具和用水严格消毒,及时消除死卵和死亡幼体,保持水质清洁。发病时可在育苗用水中施氟乐灵0.01g/立方米全池泼洒。

四、固着类纤毛虫病

由附着在对虾卵及幼体上的纤毛虫引起。纤毛虫妨碍幼体运动,争夺饵料,影响其变态发育,导致幼体衰弱死亡。患病虾行动迟钝,身上似有绒毛,摄食困难。防治方法:首先要保持合理的育苗密度和良好的育苗环境条件,多换水,饲喂优质饵料。发病时可用20ml/立方米福尔马林液处理病虾,可获明显效果。

五、尾棘萎缩病

此病是由池水锌离子浓度过大、水温不适而引起,多发于无节幼体和蚤状幼体。患病幼体初期尾棘弯曲、短小,进而尾棘、附肢、刚毛萎缩,严重的全身刚毛萎缩,沉于水底,尾皮难于脱下,最后死亡。防治方法:保持良好水质和适宜水温,去除重金属离子,可向育苗水中加入5~10g/立方米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有良好的防病效果。

六、气泡病

由于水中溶解气体含量过多,水温过高所致。患病幼体体表、鳃腔和肠道内发生圆形、椭圆形或长条形大小不一的气泡,多发于蚤状幼体,患病幼体常在水面挣扎。防治方法:注意调节水温,已患病幼体则应及时降低水温,并暂停充气,可使消化道的气泡逐渐变小而排出体外。
Tags:苗期常 责任编辑:陈健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再谈对虾游池的常见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沿黄低洼盐碱地池塘养殖罗氏沼虾..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发布者

陈健 陈健
等级:普通会员
积分:687 个
性别:保密
chenjian@qq.com
企业会员 身份还未认证 邮箱还未认证 手机还未认证 给它发送短消息 搜寻它在养虾技术发布的全部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 “打击”对虾养殖“四人帮”,偷死、棉花、白便..
· 1、南美白对虾品种简介: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
· 这要根据虾体大小来决定
· 水质变浑浊、对虾集中脱壳期、亚硝酸盐超标时不..
· 南美白对虾是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之一
· 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要点
· 坚持每15天用1.5ppm漂白粉对虾池进行消毒
· 低盐度海水养二茬脊尾白虾

最新文章

· 这要根据虾体大小来决定
· 虾体含肉率高
· 每小时要有专人进行搅拌一次:①使虾仁浸泡充分
· 南美白对虾是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之一
· 目的是洗去附着在虾仁表面的杂质
· 1、南美白对虾品种简介: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
· “打击”对虾养殖“四人帮”,偷死、棉花、白便..
· 剥好的虾要抽去沙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