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蚕常见病的防治
2015-08-05   来源:佛山农批网  作者:soso   字体:【 】  浏览:197次   评论:0
一、微粒子病。俗称花肠,是毁灭性的传染病。1.病因:受微粒子虫的孢子感染所致。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即由患病母蛾产下感染的卵传给后代;二是食下传染,即蚕儿吃下了微粒子虫的孢子而致发病。2.症状:群体发育不齐,蚕体瘦小,食欲差,多成不眠蚕,迟起或蜕皮不良,有时在腹面两侧有胡椒粉状大小不一的黑褐色病斑。将5龄病蚕撕破外皮可看到绢丝腺呈乳白色的病变(突起)。病重的多不吐丝而毙死蔟中。胚种传染的多在2、3龄前死亡,3龄染病的5龄才死亡。3.防治:①制种场应严格执行虫蛾镜检,以制取无病蚕种,杜绝胚种传染。②养蚕前蚕房、蚕具彻底消毒。蚕期做好蚕体消毒和防病工作,减少食下传染。③加强饲养管理,收蚁时不收苗、尾蚁蚕,实行偏高温饲养,蛾、二眠淘汰迟眠蚕。

二、白口仔病。包括中肠型脓病和空头性软化病。各龄期蚕均可发生,特别在3~6造高温季节,更易造成5龄期蚕暴发,是最普遍、最严重的传染病。1.病因:①蚕食下带病毒的桑叶。②不良环境条件诱发。如高温闷热,通风不良,叶质老硬和凋萎,蚕体饥饿等影响,易引起发病。蚕食下达到致病量的病毒4~7天发病。蚕儿染病后经48小时,病毒即随蚕粪排出体外传给健蚕,造成蚕座混育传染。如2~3龄期有少数蚕染病,5龄期便大量发病。4~5龄期染病,遇到高温等不良环境,5龄后期则暴发蚕病。2.症状:①中肠型脓病:小蚕食桑差,行动呆滞。大蚕体色变白,蚕体瘦小,排白色软粪,撕破蚕体,可看到中肠后部或整条中肠呈乳白色皱突。②空头性软化病:外表症状与中肠型脓病相似,但病蚕胸部较膨大而透明,似假熟现象,排稀粪或褐色污水。中肠无乳白皱突,肠内多无桑叶积累,呈黄褐色,略透明。3.防治:蚕大食前以消毒防病和饱食为主,大眠后以饱食防热埚为主,白口仔病即可控制。①严格做好养蚕前、饲育中和结束后的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病蚕、弱蚕和迟蚕,防止混育感染。②选桑育壮小蚕,让蚕儿食饱、食好。干燥天气桑叶要添水喂蚕,增强蚕儿体质。③力求蚕房阴凉通爽,做到疏放,低放,少放,分散精养。④饱食就眠,起蚕及时放桑。

三、体腔型脓病。1.病因:①食下传染。病原是滤过性病毒,常附于卵面或桑叶上被蚕儿食下而感染。小蚕和起蚕抗病力弱,容易食下传染发病。②创伤传染。蚕儿体皮创伤后,病毒由伤口侵入蚕体而染病。大蚕因创伤机会多,发病率较高。③不良环境条件诱发。当蚕儿感染病毒后,在气温变化大的湿重环境里,或吃食老、嫩桑叶,或过度密养等情况下,蚕体虚弱更易发病。2.症状:细蚕青身,将眠蚕皮肤紧张光亮,起蚕皮肉松弛收缩。大蚕体色乳白,狂躁不安,常爬向窝边,环节肿胀多成高节蚕,皮肤易破流出乳白色脓汁而死。本病属急性病,染病后4~6天死亡。3.防治:①彻底消毒蚕房、蚕具。发现病蚕及时拣出丢在石灰盆内。②各龄起蚕替屎前,用新石灰粉进行蚕体和蚕座消毒,发现病蚕时每天撒1次。③壮蚕期适当疏饲,减少蚕儿互相抓伤。分窝要细致轻放,避免损伤蚕体。④避免食嫩桑,增强蚕儿体质。温、湿度要调节均匀,不能忽高忽低,抓好排湿工作。
Tags:常见病 责任编辑:soso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桑蚕病害防治技术要点 [下一篇]切叶喂蚕趋利避害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发布者

soso soso
等级:普通会员
积分:916 个
性别:保密
soso@end163.com
身份还未认证 邮箱还未认证 手机还未认证 给它发送短消息 搜寻它在养蚕技术发布的全部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 慈溪大粒蚕豆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 养蚕新措施
· 蚕豆在生长期间易出现根腐死苗
· 2、推广开墒起垄的整地方法.蚕豆根系在土壤中分..
· 这样就影响了蚕豆的生长发育和根瘤菌的活动能力
· 但全年蚕茧产量达1.25万吨
· 合理轮作倒茬方式有:蚕豆→水稻→蔬菜→蚕豆
· 每年产生的干蚕粪可供种植八九百万平方米蘑菇

最新文章

· 蚕豆在生长期间易出现根腐死苗
· 在我市铜山县棠张镇等蚕桑大镇
· 每年产生的干蚕粪可供种植八九百万平方米蘑菇
· 2、推广开墒起垄的整地方法.蚕豆根系在土壤中分..
· 合理轮作倒茬方式有:蚕豆→水稻→蔬菜→蚕豆
· 现在利用蚕粪种蘑菇
· 这样就影响了蚕豆的生长发育和根瘤菌的活动能力
· 每月养得300张小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