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教程:貉的选种标准
1.选种时间 对貉的选种工作,应坚持常年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一般可分成三个阶段。 (l)初选阶段在5一6月进行。成年公貉配种结束后,根据其配种能力、精液品质及体况恢复情况,进行一次初选。成年母貉在断乳后,根据其繁殖、泌乳及母性情况进行一次初选。当年仔貉在断乳时,根据同窝仔貉数及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一次初选? (2)复选阶段在9一10月进行。根据貉的脱毛、换毛情况,幼貉的生长发育和成貉的体况恢复情况、在初选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复选。这时选留数量要比计划留种数多20%-25%,以便在精选时淘汰多余部分。 (3)精选阶段在11一12月进行。在复选基础上淘汰那些不理想的个体,最后按计划落实选留数。 选留种貉时,公母貉比例为1比3或1:4但貉群较小时,要适当多留一些公貉,以防因某些公貉配种能力不强而使繁殖工作受到影响。种貉群的组成应以成貉为主,不足部分由幼貉补充。成幼貉比例以7比3至1比1为宜,这样有利于貉场的稳产高产。 2.选种方法 貉的选种应以个体品质鉴定、系谱鉴定及后商鉴定的综合指标为依据。 (1)个体品质鉴定以毛色、光泽、密度等毛绒品质为重点进行分级鉴定。毛绒品质分级标准见表17 种公貉的毛绒品质最好是一级的,三级的不应留种。母貉的毛绒品质最低也应是二级的。 貉毛绒品质鉴定标准 鉴定项目 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针毛 毛色 黑色 接近黑色 黑褐色 密度 全身稠密 体侧稍稀 稀疏 分布 均匀 欠匀 不匀 平齐 平齐 欠齐 不齐 白针 无或极少 少 多 长度 80-89毫米 稍长或稍短 过长或过短 绒毛 毛色 青灰色 灰色 灰黄色 密度 稠密 稍稀疏 稀疏 平齐 平齐 欠齐 不齐 长度 50-60毫米 稍长或稍短 过长或过短 背腹毛色 差异不大 差异较大 差异过大 光泽 油亮 欠强 差 (2)体型鉴定采取目测和称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 测量时间 体重(克)体长(厘米) 公母公母 初选(2.5-4月龄) 1400以上 1400以上 40以上 40以上 复选(4-6月龄) 5000以上 4500以上 62以上 55以上 精选(11-12月份) 6500以上 5500-6500 65以上 60以上 ( 3 )繁殖力鉴定 (3)繁殖力鉴定 成年种公貉睾丸发育良好,交配早,性欲旺盛,交配能力强;性情温和,无恶癖,择偶性不强;每年交配母貉5只以上,配种10次以上;精液品质好,‘受配母貉产仔率高,每胎产仔数多,生活力强;年龄2-5岁。对交配晚,睾丸发育不好(单皋或隐睾丸),性欲低,性情暴躁,有恶癖,择偶性强的公貉应淘汰。 对成年母貉应选择发情早(不能迟于3月中旬),性情温顺,性行为好,胎平均产仔数多,初产不少于5只,经产不少于6只,母性好,泌乳力强,仔貉成活率高,生长发育正常的留做种貉。凡是外生殖器畸形,发情晚,性行为不好,产仔过晚、母性不强,无乳或缺乳,仔貉死亡率高,胚胎吸收,流产,死胎,烂胎,难产,有恶癖的母貉必须淘汰。 当年幼貉应选择双亲繁殖力强,同窝仔数5只以上、生长发育正常,性情温顺,外生殖器官正常,5月10日前出生的,根据观察,貉的产仔力与乳头数量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0.5),一般乳头多的母貉产仔数也多,所以,应选择乳头多幼母貉留种。 (4)系谱鉴定 是根据祖先品质、生产性能来鉴定后代的种用价值。这对当年尚未投入繁殖的幼貉选种更为重要。系谱鉴定首先要了解种貉个体间的血缘关系,将在三代祖先范围内有血缘关系的个体归在一个亲属群内。然后,进一步分析每个亲属群的主要特征,把群中的个体编号登记:注明几项主要指标(毛色、毛绒品质、体型、繁殖力等),进行审查和比较,查出优良个体,并在其后代中留种。 (5)后裔鉴定 是根据后裔的生产性能考察种貉的品质、遗传性能、种用价值。有后裔与亲代比较、不同后裔之间比较、后裔与全群平均生产指标比较三种方法。 种貉的各项鉴定材料,需及时填入种貉登记卡,以便作为选种选配的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