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四第二批蚯蚓养殖户开始报名
评论(0) 字号:【大 中 小】 椿树社区最初试点蚯蚓清除餐厨垃圾失败 东四街道第一批50户居民家中试点成功———
本报讯 作为本市居民试养蚯蚓的首个成功案例,在第一批50户居民养殖蚯蚓成活基础上,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日前在东四街道启动第二批蚯蚓养殖户的报名。因为蚯蚓养得好,20多户居民还获得了地球村发放的香油作为奖励。
东四三条曲大爷家的蚯蚓如今在街坊邻居中间小有名气,四五月份是蚯蚓的繁殖期,这段时间经常有邻居上门要蚯蚓回去养。“这些都是刚繁殖出来的小蚯蚓,这种品种的蚯蚓不会长的太长”。昨天,居民曲大爷小心翼翼搬出箱子,向记者展示了自家的蚯蚓。
从去年10月份开始蚯蚓在家里落户,曲大爷一直非常上心。冬天天冷曲大爷就把蚯蚓搬到屋里,开春以后,再把蚯蚓搬到院里。夏天为了防止有小飞虫和果蝇,曲大爷用烟丝泡水,喷洒在养殖箱的周围。
在养蚯蚓的同时,曲大爷还种起了有机蔬菜。如今小院里种满了茄子、辣椒、西红柿、生菜,曲大爷说这都归功于“蚓粪土很有劲儿,不施肥长得就很旺。”
曲大爷的爱人也渐渐对养蚯蚓产生了兴趣,从开始“一看到蚯蚓就起鸡皮疙瘩”,到现在变得非常喜欢蚯蚓。“瓜皮搁在箱子里这些蚯蚓吃得特香,厨房里的垃圾基本上都让蚯蚓消化了”。
因为养蚯蚓,住在东四街道的居民有了共同的话题。昨天养殖户沙冈特意到曲大爷家来“取经”,她遇到的问题是发现了养殖箱周围有小飞虫。曲大爷二话没说,拿来一小袋烟丝送给她,教她如何泡水喷洒,还不忘嘱咐几句“千万别喷在蚯蚓身上,就在箱子外面喷”。
据介绍,去年10月东四街道与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合作的“沃土行动”正式下户,环保蚯蚓“大平二号”进入社区。第一批50户蚯蚓养殖户,通过地球村志愿者的帮助,近半年的养殖时间里,没有出现蚯蚓大批死亡或者居民放弃养蚯蚓的情况,蚯蚓在社区的养殖初见成效。
地球村工作人员栗晔介绍,居民养蚯蚓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会请教专家随时调整。例如土里的水多了,蚯蚓会往外爬。果皮蔬菜可以先在塑料袋中略微发酵,这样蚯蚓吃起来比较快。为防止飞虫和果蝇,蚯蚓养殖箱可以加个透气的盖子,周围喷洒一些烟丝泡过的水。
据介绍,第一批养殖户有的居民家中蚯蚓繁殖较快,已经增加了养殖箱。有的居民还热心地分给邻居不少小蚯蚓。第二批蚯蚓养殖户报名启动后,地球村会根据报名者多少,开展下一步的养殖培训工作。
新闻背景
2009年3月份,原宣武椿树社区的20户居民开始试点养蚯蚓清除餐厨垃圾。这是本市在垃圾处理厂实行微生物降解之外,首次尝试在居民家中对餐厨垃圾进行生物降解。用餐厨垃圾养蚯蚓,再用蚯蚓粪便换取有机蔬菜。这样绿色环保的事很快被社区居民接受,但试点3个月后最终以失败告终。
2010年7月,东城区的社区又重新开始了探索,试点养殖尽量“低调”,也不再强调“养蚯蚓换蔬菜”等功利目的。吸取原宣武区椿树街道养殖失败的教训,东四街道的试点做了更细致的准备:试养选择在办公室、屋顶、一户居民家中同时进行,试验不同的通风环境、湿度环境对蚯蚓养殖的影响。其次,不再使用小桶,使用透气的养殖箱。为了达到良好的成活率,地球村通过聘请农业大学专家、大学生和志愿者到社区指导。试点成功后,2010年10月份在首批50户居民家中推广蚯蚓养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