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吃垃圾重回社区试点
评论(0) 字号:【大 中 小】 ■东四五条社区居民李玉兰对家中试养的蚯蚓照顾得无微不至
养殖蚯蚓消纳厨余垃圾实现“绿色循环”,一年半以前这个美好的愿景在原宣武区椿树社区部分居民的抱怨声中以失败告终;一年多以后有关方面在东城区的社区又重新开始了探索,所不同的是,这次试点比上次“大张旗鼓”的宣传来得似乎更加“低调”,但愿这种“低调”带来的是更加扎实的推进、更加细致的设计,让蚯蚓社区养殖早日真正和绿色、环保、低碳这些美好的字眼挂起钩来。
为消纳厨余垃圾,曾在原宣武区椿树社区养殖失败的蚯蚓近日“卷土重来”,重回社区低调试点,只不过这次试点从原来的宣武区椿树社区“转战”到了东城区东四街道。截至今天,这次由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负责的 “蚯蚓养殖”试养已两周。
■居民养殖蚯蚓
拟选择50户推广
8月11日,东四街道乐和城市项目“蚯蚓养殖”正式进入一个月的试养期。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蚯蚓养殖”活动负责人侯非介绍,环保蚯蚓已经送到五条社区的一户居民家中。由于担心蚯蚓成活率,养殖活动没有大面积推广,目前选择在三个地点地球村办公室、东四街道办公楼屋顶和居民家中。
由于实验户十分重要,所以试养家庭选择更为谨慎。经过多方考察,地球村工作人员选择了李玉兰家作为试点,并分配给她两箱蚯蚓。按照计划,一个月后,地球村工作人员将根据李玉兰家中蚯蚓养殖情况,最终决定蚯蚓养殖的蚓箱规格,如果试点成功将在首批50户家庭中推广。
■规避失败教训
从三方面重新设计试养方案
去年3月份,原宣武椿树社区的20户居民“养蚯蚓换有机蔬菜”试点3个月后最终以蚯蚓“全军覆没”告终。坚持到最后的7位“养殖户”的蚯蚓,也因为大雨浇灌全被淹死。对于此次在东四街道的试点,有人质疑,再让蚯蚓进入家中养殖,是否还会出现“一掀桶盖,虫子满天飞”的情况。
据了解,为了规避1年半前在原宣武区椿树街道养殖失败的教训,这次试点在三个方面做了更加细致的准备:首先,这次试养办公室、屋顶、居民家里都同时进行,想试验一下不同的通风环境、湿度环境对蚯蚓养殖的影响。其次,为防止氧气不足等情况,不再使用小桶,每个地点放置箱子,并进行细致区分。箱子上打眼的孔距、孔眼有三种型号。侯非说,“这么做就是为了考察蚯蚓究竟适合哪种环境下生存。”第三,为了达到良好的成活率,地球村请教了国内蚯蚓养殖权威、农业大学教授孙振钧,并请他的几名博士和硕士每月来社区指导养殖。“在养蚯蚓方面,地球村也不是专家,一定要有蚯蚓养殖专业人士指导市民养殖。”侯非说。
据了解,对于原宣武蚯蚓养殖试点的失败结局,那次活动组织者——中国志愿者第五波社区志愿服务总队队长韩百胜分析,活动的确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项目上马有些仓促。推行不下去主要是出现了技术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容器的通风性上。“之前宣武养蚯蚓的试验失败,可能各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侯非说,原宣武试点项目推广时可能比较仓促,居民的培训功课不够充足,另外项目推广人也没有养殖过,也是需要请教专家。
■“蚯蚓粪换有机蔬菜”
暂时放弃此广告
“蚯蚓吃厨余垃圾,蚯蚓粪换有机蔬菜”。 曾经在原宣武区椿树园街道最能吸引居民参与的这句“宣传语”,在东四的试养活动中并没有出现。
“我们就是告诉居民,这么做是为了消纳厨余垃圾。当然将来也会考虑把蚯蚓粪便换有机蔬菜,但现在还不是考虑这个的时候,现在第一步考虑最多的是保证居民能养活。”侯非说,蚯蚓粪便基本上是居民自家花盆中使用消化,如有多余可以带到社区用于绿化等。为了防止出现有居民“有目的”报名养殖,这次试养并没有承诺居民有什么好处。比如不再提兑换有机蔬菜,或者可以进行积分或者按斤卖等。
记者了解到,目前东四街道的社区里也有居民对养蚯蚓并不欢迎。有居民提出“如果蚯蚓养不好,家里会招来飞蝇,仅这一点就不健康、环保。”还有居民认为,现在垃圾分类推行都有一定困难,蚯蚓养殖比垃圾分类还专业,这样的技术一般家庭很难掌握,工作繁忙的白领更是无暇养殖。
现场探访
东四试点社区:蚓箱加盖防雨布
昨天下午,在东四五条社区居民李玉兰的家门口,记者见到了她家的新客人——蚯蚓。它们被装在两个箱子里,安静地放置在窗户下面。“刚拿来时蚯蚓也就一寸长,现在有两三寸长了”,李女士小心地打开箱子盖,展示自己养的宝贝。
李女士住在大杂院里,怕养蚯蚓干扰邻居,她在养殖箱外面挡上一块小挡板,过路的邻居很难发现这个小秘密。一到下雨天,李阿姨就赶紧在箱子上面盖上防雨布。掀开养殖箱,只能看到箱子表面覆盖着西瓜皮、芹菜叶等厨房做菜剩下的边角料,蚯蚓都藏在土里。
谈起养蚯蚓,李女士如数家珍。“蚯蚓爱吃甜的,西瓜、菜叶都很喜欢吃。养蚯蚓也很简单,就用厨余垃圾,两三天喂一次就行,不用专门买饲料”。李女士之前参加了三天蚯蚓培训课,但是理论要和实践结合,她掌握了自己的一套养殖方法。一公斤的蚯蚓,如果按照书上说的可以喂一公斤垃圾,但李女士实践中发现喂半公斤垃圾比较合适。因为照这样的量,养殖箱里就不会有味儿。
“养蚯蚓会产生蚓液和蚓粪,我都倒到花盆里。这些东西养花特别好,现在我这花长了好多新叶子”。李女士说,自己已经慢慢喜欢上这些小东西了,她现在每天坚持做养殖记录,作为社区唯一一户试点养殖户,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将来告诉更多养殖户,怎样养好蚯蚓、让蚯蚓帮着吃垃圾。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郝羿
观点
养蚯蚓消纳垃圾利弊纷
据了解,人工养殖蚯蚓是一项新兴的事业,它能作为畜、禽、鱼类等养殖的蛋白质饲料,可以利用蚯蚓改良土壤,培育地力,还能处理城市有机垃圾。蚯蚓的用途很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对在城区试点“蚯蚓吃垃圾”,有专家表示赞成。专家认为,引入蚯蚓作为生物降解的一种技术,在日本、美国已经非常成熟。目前,北京郊区的大田养殖蚯蚓技术也非常成熟,蚯蚓主要用于消纳大量牛粪,蚓粪和蚓液可加工成有机肥,用于有机蔬菜种植。此外,有污泥厂也在试验用蚯蚓吃污泥。
也有专家表示,在社区养殖蚯蚓,要防止因喂养不当出现腐败气味和飞虫。此外,居民要在垃圾分类源头严格分类,不能让有害的物质进入“厨余垃圾”,否则蚯粪通过食物链进入食物环节具有一定的有害性。
背景
原宣武区试点蚯蚓养殖以失败告终
去年3月份开始,原宣武椿树社区的20户居民开始试点养蚯蚓清除厨余垃圾。这是本市在垃圾处理厂实行微生物降解之外,首次尝试在居民家中对厨余垃圾进行生物降解。
用餐厨垃圾、废弃纸屑喂养蚯蚓,再用养大的蚯蚓和积攒的蚯蚓粪便,换取新鲜的蔬菜。这样环保的事情很快就被社区居民接受。可是试点3个月后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3个月时间里,20户居民中很多人放弃,主要原因是家中地方太小,腐烂的菜叶不仅蚯蚓喜欢,也招引成群的果蝇甚至是苍蝇。由于居民不会科学喂养,喂养的厨余垃圾没有很好地切碎;也有部分居民好心办坏事,往桶里倒喝剩的粥,给蚯蚓吃咸菜疙瘩,加上蚯蚓不适应在桶中的封闭生长环境等问题,多数居民家中的蚯蚓没有成活。坚持到最后的7位“养殖户”,把蚯蚓放到露台上养殖,由于下大雨,剩下的蚯蚓全都淹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