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晶英养殖基地,丁德明(右)正详细查看台湾泥鳅的养殖情况。曾诗怡 摄
编者按 近年来,长沙县科技局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下基层活动,在其牵线搭桥下,缺乏专业技术、知识指导的单位与各大高校、研究所的专家“联姻”,一个个创新技术、改良产品“开花结果”,科技特派员工作已成为服务基层科技创新工作的一大平台。即日起,本报联合长沙县科技局推出“科技特派员在行动”系列报道,发掘好典型、好做法、好经验,全面展示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 ◎星沙时报记者 廖真怡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普通的泥鳅大家都见过,可你见过不钻泥在水里游的泥鳅吗?近日,记者在长沙县福临镇的晶英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就开了眼界。一个个四四方方的水泥池里,一条条近20厘米长的“巨无霸”泥鳅成群结队地游着。这种台湾大泥鳅个头比普通泥鳅大四五倍,它的出现大大缩短了养殖周期,效益蹭蹭往上涨。而这一切可喜变化的源头还要从一个被当地水产养殖户称为“及时雨”的人—丁德明说起。 引进新品种,提高养殖效益 去年4月,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的丁德明受县科技局邀请,来到晶英水产养殖公司进行对口科技帮扶,从此,他的生活便与这个养殖基地、与当地广大水产养殖户紧紧连在了一起。 在基地内四处转悠,详细了解鱼塘面积、技术难点、销售出路等情况,“新官”上任的头一周,丁德明便忙得不可开交。“刚来时,发现这边虽然水产养殖产业比较集中,但养殖品种普遍效益不高。”考虑到帮助当地养殖户增收,引进台湾泥鳅的想法开始在他心中悄悄发芽。 “台湾泥鳅一条就有三两左右,它长得快,没有夏眠和冬眠,四季都可以进食。”在丁德明看来,这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养殖周期,由于不钻泥的特点也方便捕捞,确实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在他的积极建议下,晶英水产养殖公司成了当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半夜起床查看孵化情况 台湾泥鳅的养殖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尤其在繁殖孵化季节。去年9月,基地迎来新苗育种的关键期,丁德明一狠心,将家搬到了孵化室,这一待就是15天,“晚上每2小时就要起床一次,水位、温度都要进行严格控制,不然就会前功尽弃。”半个月全天候的悉心呵护,最终换来了200余万尾鱼苗的顺利孵化。 然而好景不长,几天后,刚孵出的泥鳅幼苗又出现了异常。“早上起来准备喂食,发现池子里的鱼苗成片地浮在水面上,隐隐约约看得到身体里有类似于气泡的东西。”眼看着投入的鱼苗死了大半,晶英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彬杉一时间傻了眼,只得赶紧搬救兵。 “这是得了气泡病,应该是养殖池子里的水质不达标引起的。”接到求救电话的丁德明火速赶往基地,现场仔细看了一圈后,揪出了病因。购买增氧机增加水池中的含氧量,加强水的流动性促进循环,按照丁德明开出的“药方”,王彬杉立即开始补救,病情随之得到好转。说起丁德明的这场“及时雨”,王彬杉话语中满是感激之情。 如今,基地内台湾泥鳅的养殖逐步走上正轨,建成省内最先进的鱼苗工厂化孵化设施1000平方米,达到具有年生产三亿尾鱼苗的生产能力。良好的经济效益让周边的水产养殖户也纷纷跃跃欲试,去年成立的以台湾泥鳅养殖为主的长沙县生态循环养殖协会目前会员已发展到62家,养殖水面总面积达1100多亩,辐射青山铺、北山、开慧等多个乡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