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和监管失察致养殖过度,网箱大半无证 上岸养殖成本高,养殖户不看好 “一只网箱在江里的成本只要一千多元,但上岸后在工厂里成本估计要一万元。”再加上此次受灾后负债累累,养殖户们认为工厂化养殖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还是希望能有控制地继续“低成本高利润”的网箱养殖。 高坝洲镇所在的宜都市发布的信息显示,经清理登记,仅高坝洲镇网箱清理取缔面积即涉及41.57万平方米,其中有证面积11.47万平方米,无证面积30.10万平方米。无证面积占到七成以上。 湖北宜都,清江库区的养鱼网箱相当密集。 东方IC 图 今年7月汛期逃入长江的近万吨鲟鱼,绝大部分来自湖北宜昌市高坝洲库区。 位于长江支流清江的下游、处在隔河岩和高坝洲两座水电站之间、涵盖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和长阳县局地的高坝洲水库,从21世纪初形成伊始,淹没众多土地,随之承载起清江两岸农民们网箱养殖鲟鱼的致富“黄金梦”。 据三峡晚报报道,截至2016年3月,清江流域共有养殖网箱4.5万多只,而高坝洲库区就有3万余只。 养殖的鲟鱼种类包括史氏鲟、大杂鲟、鸭嘴鲟、西伯利亚鲟、俄罗斯鲟等十多种,母鲟鱼所产的鲟鱼子可制成上好的鱼子酱,带来高额的利润。“一年下来卖22条母鱼就买了一辆近20万元的车。”一位养殖户说。 然而,繁殖生利的同时,也造成了污染。 今年的3月15日,高坝洲库区网箱清理取缔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召开。大会宣布,2017年6月底前全面取缔库区所有网箱设施,拆除行动从2016年4月6日开始。 发生在7月19日前后的清江“7·19”大洪水,又将网箱养殖鲟鱼的另一隐患暴露无遗:近万吨养殖鲟鱼被冲入长江。农业部长江办相关负责人称,“这可能对长江水生生物和生态造成灾难性的影响”。 近日,早报记者深入高坝洲库区走访发现,十几年来,库区网箱养殖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搭建网箱远超养殖证规定面积、网箱养殖污染清江水质被列入全省环境突出问题清单……但在养殖户的逐利冲动、监管部门的失察下,“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科学确定养殖密度”的法律规定成为空话。 最初网箱随便架无需办证 宜昌市长阳县一位不愿具名的养殖户称,网箱养殖最开始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每只网箱都有补贴,“有些网箱搭建甚至是政治任务”。 宜都市养殖户辛丙福和一位邓姓养殖户证实了上述说法,他们均提到,还没有“养殖证”制度的时候,政府便已开始鼓励网箱养殖,给每个养殖户提供3万元无息贷款。 “开始的时候不要证,网箱随便架,没有固定规范。”辛丙福回忆。 长阳磨市镇江南渔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德云介绍说,一条雌性鲟鱼小鱼苗成熟至少需要近十年,可以长到200多斤重,而鲟鱼子加工生产的鱼子酱质量很高,可国内销售或出口国外,一条母鱼便能卖上千元。 多份公开资料显示,鲟鱼属于冷水性鱼类,而清江水质清澈,水库下层水温较低,适宜网箱养殖鲟鱼。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十一条规定,所有利用水域、滩涂开展养殖业的使用者必须依法申请领取《水域滩涂养殖证》(即养殖证)。 几乎所有受访的库区养殖户都强调自己“有证”,但多名养殖户也表示,自己实际拥有的网箱面积远大于养殖证上批准的养殖面积(一只网箱标准平面面积为20平方米)。 比如,一位胥姓养殖户所有的78只网箱里,有50只没有证;一位向姓养殖户介绍,自己的几百只网箱中,只有10只有证。 一位高姓养殖户告诉记者,当地政府的统计中,“库区一共3万多个(网箱),只有8000多个有证。”但这一数据尚未得到官方证实。 宜都市委组织部微信公众号2016年7月11日发布的信息显示,经清理登记,高坝洲镇网箱清理取缔面积涉及289户41.57万平方米,其中有证面积11.47万平方米,无证面积30.10万平方米。 逃避缴费?政府拒批? 养殖户辛丙福表示,在库区进行了几年网箱养殖后,当地水产局便开始办理养殖证。“当时每户有多少网箱,就办了多少面积下来,”至于办理的手续,“只要有身份证和养殖地点就行”。据多名养殖户介绍,办理养殖证后,需根据证上批准的面积向当地水产局缴纳每平方米2元的费用。 多名当地人告诉记者,2009年,高坝洲库区的鲟鱼价格曾达历史最高峰,2010年高坝洲库区的养殖规模开始大幅增加,外地人也争相前来寻求机会。 不少养殖户坦言,他们的网箱面积远超过了证上批下来的养殖面积。 长阳县一位不愿具名的养殖户认为,这和逃避缴费有关,“比如,如果实际养殖面积有5000平方米,我只报1000平方米,本来要交1万元就只用交2000元。” 不过,也有养殖户表示,这并不是费用的问题。因为养殖证没发几年,当地水产局便不再给办证了。 养殖户们告诉记者,之所以有这么多“黑户网箱”,完全是因为“政府中途不给办证了”。 停止办证的具体时间,多半养殖户认为是2007年以后。而至于停止办证的原因,养殖户称自己并不知情。 为何不能按照证上批准的面积养殖?养殖户辛丙福解释,鱼苗刚进的时候一箱可以养1000条,鱼长大了便必须分箱;如果能长到200多斤,一箱就只能养十条左右。“不给办证,又没有人管我们加网箱,”对他来说,加网箱是自谋生存的“下策”。 工厂化上岸养殖是出路? 9月28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博士吴金明曾介绍,网箱养殖中的饲料投喂、鱼类排泄物如果超出一定量,会对水体造成富营养化威胁,另外,鱼类日常用药残留、外来鲟鱼可能携带的原有水域不存在的病原体,都可能构成水质隐患。 新华社报道显示,为保障三峡水库水质安全,宜昌市曾于2014年对境内的7000余只网箱进行拆除;湖北日报曾报道,曾于上世纪80年代兴起网箱养殖的丹江口水库,更是由于身担饮用水保护区的重任,早于2012年开始限制网箱养殖,于2014年9月正式开展取缔工作。 据三峡晚报报道,迟至2016年3月,高坝洲库区的网箱清理取缔工作动员部署大会才正式召开。大会宣布,拆除行动从2016年4月6日开始,在2017年6月底前全面取缔库区所有网箱设施。 “7·19”大洪水,宜都市政府发布的网箱养殖受灾户救助和扶持办法指出,今后将支持建设鲟鱼规模化养殖基地,在符合环保和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发展工厂化规模养殖。 而早在2010年,便有当地某鲟鱼养殖企业启动过“陆上养鲟致富工程”,将鲟鱼转入陆上进行地下室或室外工厂化养殖。 该企业董事长蓝泽桥告诉记者,网箱养殖发展并不持久。“理想情况下,工厂化养殖与网箱养殖的产量差不多,但前者是全天候封闭,受环境影响小,能够达到稳产、优产和高质。” 不过,大多数当地养殖户并没有效仿工厂化的养殖模式。当工厂化养殖开始逐渐吸引政府和媒体关注的时候,当地仍处在低成本网箱养殖的快速发展阶段,愿意效仿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人寥寥无几。 “一只网箱在江里的成本只要一千多元,但在工厂里成本估计要一万元。”一名邓姓养殖户介绍,由于鲟鱼适宜生长的水温不能超过26摄氏度,偏冷水性,所以工厂化养殖需要特别考虑营造适宜的温度;而且涉及到密集养殖,还需要增氧设备,“我们以前没有这个钱投资,现在(受灾后)更没有了。” “工厂化养殖成本确实高,但是我的经验证明,只有富养鱼才能赚钱。”蓝泽桥称。不过,他承认实际操作难度确实很大,“比如政府、养殖户、银行分头出钱,最开始这笔钱由谁出是个问题”。 “鲟鱼就像金娃娃,(母鱼)虽然养殖时间长,但是100斤(重的)鱼我见过可以产出13斤鱼子酱的,按照每斤1000元,确实是暴利。”蓝泽桥称,因此库区的很多人都借着高利贷养鱼。 对于此次受灾后负债累累的养殖户来说,工厂化养殖似乎离他们更加遥远了。他们还是希望能有控制地继续“低成本高利润”的网箱养殖。 取缔网箱养殖后,如何让养殖户们转型,仍是一大难题。 录入编辑:忻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