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鲟鱼养殖过程中三种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
2017-03-20   来源:巴彦淖尔农批网  作者:角落   字体:【 】  浏览:96次   评论:0

鲟鱼养殖过程中三种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


    鲟鱼具有个体大、生长快、可塑性强、易驯化、抗病力强、肉质好等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鲟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鲟鱼养殖将对我省水产养殖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鲟鱼养殖原来集中在北方,由于人们养殖积极性提高,养殖区域逐步南移,中山在广东率先引入,目前已发展到深圳、珠海、新会、顺德、三水、河源等地。根据广东各地的养殖情况,对养鲟鱼的几种主要病害提出以下防治方法。

    一、气泡病

    气泡病是一种由水质变化而引起的非寄生虫病。病鱼腹部膨大、表皮黏液增加,有黏滑感,部分鱼皮下伴有少量出血。解剖观察,胃中有大量气体,肠中亦有泡沫气泡。病鱼发病前摄食正常,发病初期摄食尚可,但已不像正常鱼那样平贴底部摄食,而是尾部向上倾斜,活动开始受限。病情严重时仔鱼下沉困难,难以从池底摄饵料,常沿池壁在水体上层游动,最终腹部朝上浮于水面,数日后死亡。病鱼发病特征是胃中气体不断增多,使胃呈进行性膨胀,病情随之加重。

    防治方法:采用循环过滤装置养鱼时,应经常更换清洗过滤器;用循环水养鱼时,应保持氧气量充足。无论循环水或流水养鱼,用先排水后注水的方式以防止水中氮氧过于饱和。

    二、肝性脑病

    患病鱼体色、体表正常,无明显病征,偶有头部前端和吻部的腹面表皮脱落,背部粉红,多为肝脏紫色、褐色、灰色、肝糜烂、肝组织颗粒变性由轻到重,呈空泡化、脂肪变性和水样变性坏死,并表现出脑组织病变与肝病的依赖性,只有肝病变后方有脑病变发生;胆囊及其脏器正常,肠内无食物,肠壁正常。该病发生集中在体重15-20克,体长15-20cm的转食阶段。患病初期病鱼有跳跃、乱窜等极度兴奋行为,散游独游,食量减少,后期处于昏迷、昏睡状态,停食,不日陆续死亡。

    防治方法:合理投料,顺利转食,应研制全价鲟鱼配合饲料,并采取正确的投料方法,做好从天然的动物性饵料到人工配合饲料的转化工作,可有效预防鲟鱼肝性脑病。合理用药,避免药源性肝损害以及肝病;合理使用添加剂和饲料原粮,避免肝中毒和脂质代谢紊乱;合理添加维生素E和胆碱,有利于肝功能恢复,但维生素E添加过量会导致早熟,还有损害作用。使用保肝、健脾、解毒等功效的中药复合制剂,提高鲟鱼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可有效防治肝病及肝性脑病。使用对肝损害较小的抗生素,如新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等治疗细菌性疾病。饲料中添加乳果糖或梨醇对史氏鲟肝性脑病有疗效作用。

    三、车轮病

    病原体为车轮虫。病鱼体无光泽,消瘦不堪,游动迟滞,肠道无食料,镜检发现在体表鳃上有大量车轮虫寄生。主要发生在养殖幼鲟的静水池塘。

    防治方法:将病鱼用盐水浸浴1小时左右,转流水池中饲养,病情可以好转而痊愈。此外,在体重150克以前要预防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出血病发生。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呋喃唑酮等抗菌素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以及一些提高抗病能力的添加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幼鱼长至150克后,疾病逐步减少。
 
 

Tags:鱼养殖 程中三 责任编辑:角落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确保鲟鱼安全越冬和度夏 [下一篇]鲟鱼不耐低氧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发布者

角落 角落
等级:普通会员
积分:751 个
性别:保密
jl@mmrens.com
企业会员 身份还未认证 邮箱还未认证 手机还未认证 给它发送短消息 搜寻它在鲟鱼养殖技术发布的全部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 史氏鲟受精卵运输及孵化技术
· 1990年全世界鲟鱼的产量约2万吨
· 鲟鱼有夜间觅食习性
· 俄罗斯鲟几种常见的肝病及肝性综合症
· 全世界现存鲟鱼有28种
· 鲟鱼类的资源状况 很久以来
· 匙吻鲟养殖三级培育技术
· 目前世界各国对鲟鱼繁殖增殖及养殖技术方面的研..

最新文章

· 史氏鲟受精卵运输及孵化技术
· 1990年全世界鲟鱼的产量约2万吨
· 鲟鱼类的资源状况 很久以来
· 匙吻鲟养殖三级培育技术
· 商品鲟鱼快速养成高产高效新技术
· 目前世界各国对鲟鱼繁殖增殖及养殖技术方面的研..
· 俄罗斯鲟几种常见的肝病及肝性综合症
· 全世界现存鲟鱼有28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