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生态型循环水养殖鲟鱼试验
2017-05-02   来源:曲靖农批网  作者:水路飞   字体:【 】  浏览:90次   评论:0

生态型循环水养殖鲟鱼试验


腾氏传媒--《当代水产》五月刊
文/ 湖北天峡鲟业有限公司 王胜望 万年春

鲟鱼因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市场前景好等优点倍受养殖户青睐。目前,鲟鱼已经成为了山东、四川、湖北等地主要养殖品种之一。其养殖模式大多为网箱养殖,对水体环境污染较大,并且养殖受地域限制太大,不容易大规模推广。

为了探索一条节能环保,受水源限制小,能显著提高单位产量和商品鱼品质,且一般养殖户能接受的新型养殖模式,我们开展生态型循¬环水养殖系统价效性研究,并于2009年2月在我所养殖基地进行鲟鱼高密度养殖试验,在4口水泥池共养出商品鲟鱼6067kg,平均尾重8kg,饵料系数1.5,产值184060元,整个生态型循¬环水养殖车间项目投资为25万元,扣除饲料费、电费等,2年可收回成本,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材料与方法

1.钢架塑料大棚建设
大棚占地350m2,大棚顶部设有可自动收、遮阳网,大棚四周留有40cm宽、60cm深排水沟,大棚两侧具有塑料薄膜升降装置,便于通风。

2.主养池设置
主养池4口,面积分为分别为50m2,水深1.5m,池子为圆形构造,中间设置排水口,池子四周向中间略微倾斜,便于排污。

3.水处理系统
1)一级沉淀池1口,面积50m2,水深2m。该处理池主要进行初级物理沉淀,池中放养花白鲢各50kg,用来滤食较大饲料残饵及鱼体粪便。池中设排污口1个。
2)二级沉淀池2口,面积分别为30m2,水深2m。两口沉淀池中间砌一道砖墙形成“U”型迂回状,底板铺设砂砾,构成砂床。按粒径大小分三层铺设,每层厚度60cm,其中底层为粗砂,砂径不小于4mm,中间层为中砂,粒径3-4mm,上层为细砂,粒径1-2mm。该沉淀池主要对水体进行二次过滤,清除水中细小颗粒。
3)生物净化池1口,面积30m2,水深2m。池底每间隔0.5m铺设一条充气管并装配一部750W旋涡式增氧机增氧;水体每间隔0.5m垂挂一道微生物附着基。水体表层靠近集水沟的地方铺设面积15m2的泡沫板,用于种植水生植物,我们选择观赏水草作为人工湿地的植物,主要品种有菖莆、虎耳草、绿豆瓣等等。
4)集水沟1条,面积10m2,水深2m,在集水沟中安装纳米增氧提水装置,安装方法如下:在集水沟中距离水面50cm水深处,水平并排安装20根纳米管,每根纳米管内径分别为10mm,长120cm,间隔5cm。纳米管和总供气管相连,配备一台2.2kW气泵。

4.养殖废水处理 
主养池排出的养殖废水经公共排水沟流入沉淀过滤池,经初级沉淀,大部分有机碎屑被池中的鱼类摄食;经二级砂石过滤,细小微粒被拦截。其次经附着基上的微生物降解氨氮、亚硝酸盐,显著降低化学耗氧量和生物耗氧量并增氧;再经¬过植物吸收营养盐,达到净水的目的,最后经过纳米增氧提水装置将水提到进水沟中,均匀分到4个养殖池,达到池水的循环利用。

5.培养微生物菌落
生物净化池中加满池塘水,引进藻种或直接向水体中泼洒人工藻种,同时在水体中垂挂“阿科蔓”水处理微生物附着基。向水体中泼洒有机生物肥20kg并连续曝气15-20d,附着基上开始长满细菌、藻类及其它微生物。

6.投鱼
微生物培养好后,开始放鱼。主养池各池分别放养杂交鲟(达氏鳇♀史氏鲟♂)200尾,规格为1kg,1级沉淀池放养0.5kg的花白鲢各100尾。

7.养殖管理
1)投饵。杂交鲟摄食能力强,生长旺盛,早期日投饵率可占到体重的3%,后期随着体重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日投喂3餐,每餐分3次投下,每次间隔10-15min为宜。由于池水水温变化小,长期可维持在15-23℃之间,十分适合鲟鱼的摄食生长,每天的实际投喂量根据水质、鱼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2)水质调控。a.鱼体进池初期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水质易发生变化,特别是氨氮、亚硝酸盐会急骤上升,此时要密切注意鱼体活动情况,可向池中泼洒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必要时要进行换水处理。鱼体进池后的2-3d不宜投饲,且投饲量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b.在后期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向生物净化池中补充微生物,防止生物群落的衰竭,降低水处理能力。随着投饲量的加大,每次投放微生物的间隔时间都要缩短,一般10-15d为宜。同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微生物,提高饲料在肠道中的吸收转化率,减少氨氮等的排放量。
c.坚持每天对水质进行监测,观察水质情况,一旦有变化,要马上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鱼病防治。整个试验过程按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技术规范要求操作,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三黄散、保肝护胆等药物,做到及时预防。
4)做好养殖日志,包括水温、投饵、摄食情况、鱼体活动情况等,每隔1个月对鱼体生长情况作一次检测,及时调整投饵量。

试验结果

1.水质净化效果。2009年2月,水处理系统建成并与工厂化养殖车间串联形成闭合循¬环系统。该循¬环系统在集水池气泵的带动下昼夜运行。养鱼池进出口水质监测情况如表1。(每月随机抽取1d)

2.鱼体增长效果。鱼池从2月份投产到10月,共8个月。期间水质状况良好,鱼体摄食旺盛,单位水体杂交鲟的产量及饵料系数见表2。另外收获白鲢144kg,花鲢190kg。
 
收获的杂交鲟平均出售价30元/kg,鲢鱼5元/kg,鳙鱼7元/kg。试验支出鲟鱼种25元/尾,鲟鱼全价配合饲料8000元/t。基建投资及配套机械设备费用为25万元。试验期间饲料投入36429.6元,电费及其它投入18992.4元,总收入184060元,成本303421.6元。由于试验周期只有8个月,则预计2年即可收回成本,2年后收益将大大增加。

分析与讨论

1.该系统利用污物自然沉淀、砂石堵截、微生物分解及植物吸收等原理,有效地调节水质;同时水温适宜,常年可维持在15℃-25℃之间,再加上鲟鱼摄食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资金回拢快。该生产工艺适合进行大面积推广,不受水源、地域限制,可独自或联合经营。
2.该生态循环水工艺中最重要的是微生物及植物净化系统。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施用复合菌制剂,保持菌群平衡,同时要选择适宜系统生长的观赏水草品种,并尽可能做到多样化,部分水草作为家庭生态鱼缸的主要植物,定期刈割出售,可以为生产单位带来附加的经济收入。
3.养殖前期水质不稳定,主要是由于鱼体产生应激,分泌大量黏液,以及湿地净化能力尚未完全形成。此期间要精心维护,密切注意。


本文由《当代水产》杂志社授权中国水产养殖网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授权,擅自转载此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责任自负。

Tags:水养殖 鱼试验 责任编辑:水路飞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像玻璃缸就比较适合养鲟鱼 [下一篇]人工繁育鲟鱼的技术也日渐成熟了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发布者

水路飞 水路飞
等级:普通会员
积分:784 个
性别:保密
shui@mmrens.com
企业会员 身份还未认证 邮箱还未认证 手机还未认证 给它发送短消息 搜寻它在鲟鱼养殖技术发布的全部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 史氏鲟受精卵运输及孵化技术
· 鲟鱼有夜间觅食习性
· 1990年全世界鲟鱼的产量约2万吨
· 俄罗斯鲟几种常见的肝病及肝性综合症
· 全世界现存鲟鱼有28种
·     鲟鱼类为目前地球上最古老..
· 匙吻鲟养殖三级培育技术
· 目前世界各国对鲟鱼繁殖增殖及养殖技术方面的研..

最新文章

· 史氏鲟受精卵运输及孵化技术
· 1990年全世界鲟鱼的产量约2万吨
· 鲟鱼类的资源状况 很久以来
· 匙吻鲟养殖三级培育技术
· 商品鲟鱼快速养成高产高效新技术
· 目前世界各国对鲟鱼繁殖增殖及养殖技术方面的研..
· 俄罗斯鲟几种常见的肝病及肝性综合症
· 全世界现存鲟鱼有28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