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养殖技术问答集锦 1.黄颡鱼养殖有哪几种主要方式?黄颡鱼的养殖主要有池塘主养、池塘套养、网箱养殖及稻田养殖等方式。 2.黄颡鱼池塘养殖有哪些技术要点?(1)池塘清整:池 塘面积5~8亩,水深1.5~2米为宜。冬天鱼种并塘或成鱼出池后,排干池水,清理塘底淤泥,并曝晒塘底。开春后,清整塘基,每亩用150~225千克生 石灰化成浆在全池均匀泼洒,进行干法清塘消毒。第2天加注水至池水深1.5米,第3~4天施放300~400千克/亩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以培育天然饵料生 物,经过7~10天,待生石灰毒性完全消失后便可投放鱼种。 (2)鱼种放养:放养时间在4月份,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放养尾重10~20克的黄颡鱼种1500~2500尾,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10天后,每亩水面再投放规格50克/尾左右的鲢、鳙鱼种1000尾和1龄草鱼种200尾。 (3)营养与饲料投喂:水温15℃以上时开始投饵,用新鲜的小杂鱼、虾、螺蚌 肉等为饵料,用绞肉机制成肉糜,也可用刀剁碎后定点投喂。亦可投喂海水冰鲜鱼,黄颡鱼规格小的时候,投喂冰鲜鱼鱼浆,规格大的时候投喂冰鲜鱼粒或鱼块。先 沿池塘四周投,引诱摄食。以后逐渐缩小范围,慢慢引诱到饵料台上摄食饵料。经过7天驯养,每天投喂两次,达到定时、定点在饵料台上投喂动物性饵料的目的。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日投两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3%。5月中旬以后,日投喂3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8%,视鱼的摄食状况适当调整。 投喂配合饲料驯养黄颡鱼可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开始驯化时可在原有鱼、虾、螺肉糜中加入10%配合饲料,以后相应增加配合饲料量,经过约10天驯饲后,可完全投喂配合饲料。 (4)日常管理 A. 水质管理:池塘前期水深0.8~1.2米,后期1.2~1.5米,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高温季节,投饵量增大,水质变化快,要及时加注新水,并开 启增氧机,保证池水的溶氧量在3毫克/升以上。在养殖过程中每半月施用1次生石灰,每亩用15~20千克全池泼洒,控制池水pH值以创造有利于黄颡鱼生长 的环境。 B.巡塘:经常巡视池塘,观察池鱼动态。每天要早、中、晚巡视池塘3次。黎明时观察池鱼有无浮头现象,白天可结合投饲料和测水温等工作,检查池鱼活动和摄食情况。近黄昏时检查全天摄食情况,有无残剩饲料,有无浮头预兆。 C.防逃:掌握池水注排,保持适当水量,防止逃鱼。平时要随着鱼体生长,结合调节水质,适时增加池水量。 3.如何进行池塘套养黄颡鱼?常 规的商品鱼池中天然饵料资源丰富,浮游生物、水蚯蚓、小鱼虾、水生昆虫等含量较多。套养黄颡鱼,既不增加池塘的投饵量,又可获得一定产量的黄颡鱼;既不影 响池塘主体鱼类的养殖,又可以摄食池塘内小鱼虾、水生昆虫等,对清除池塘中的野杂鱼也有较大作用。投放黄颡鱼鱼种规格为2~3厘米,每亩放养500尾左 右。注意在防治其他主养鱼类的病害时,应避免使用对黄颡鱼有害的药物,以防影响黄颡鱼的生长。 成鱼塘或亲鱼池套养黄颡鱼不仅能增产增收,而且黄颡鱼能吞食寄生在鱼体表的锚头鳋及水中的桡足类幼体,有利于减少鱼病的发生。 4.黄颡鱼网箱养殖有哪些技术要点?在湖泊、水库、河沟等水体中开展网箱养殖黄颡鱼,能有效地利用水体,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技术要点为: (1)网箱设置:网箱由聚乙烯制作而成,网衣网目一般要求在2.0~3.0厘米,网底网目为1.5厘米,网箱的规格以12~24米2为宜,箱深在1.5~2.0米。 用竹或木条制作框架,将网箱安置于框架内,用圆柱体的泡沫作浮子,网箱底部用鹅卵石作沉子,以使网箱随水位涨落而升降。网箱设置水域的水质要求活爽,溶氧较高。在鱼种放养前一周将网箱放入水中,使网箱壁黏附藻类,减少鱼体的擦伤。网箱之间的距离在2~3米。 (2)鱼种放养:网箱养殖黄颡鱼一般投放大规格鱼种,鱼种下箱前需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以杀灭寄生虫和病菌。网箱养殖黄颡鱼密度一般在150~300尾/米2。也可适当搭养一些团头鲂和细鳞斜颌鲴,以充分利用饵料,净化网箱水质。 (3)饵料投喂:黄颡鱼为肉食性鱼类,可以投喂小鱼、小虾、畜禽加工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也可投喂菜饼、麸皮、豆渣等植物性饲料。有条件的,可投喂全价颗粒饲料。一般每天投喂两次,9:00-10:00、16:00-18:00各投喂1次。每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6%。 (4)日常管理:要注意观察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以调整投饵量。定期(一般5~7天)清洗网箱和周围的附着物,保持水体的对流。检查网箱是否损坏,防止逃鱼。另外注意水位的变化,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5)鱼病防治:网箱养鱼在鱼病防治上要坚持以防为主,经常用漂白粉或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挂袋,一般每星期更换1次,以保证鱼体健康生长。 (6)适时捕捞上市:根据市场行情和鱼体生长情况,适时起捕上市,提高养殖效益。 5.如何进行黄颡鱼稻田养殖?首 先要加高加固田埂,使田埂高0.8~1米,田埂宽0.4~0.5米。然后要开挖鱼溜、鱼沟,鱼溜深1.5~2米,长方形或正方形,占稻田面积的 8%~10%;鱼沟纵横于稻田,深0.5米,宽0.3米,与鱼溜相通,约占稻田面积的2%~5%。如果以深沟代替鱼溜,则沟宽为1.5~2.5米,深 1.5~2.0米,约占整个稻田面积的10%~15%。 6.黄颡鱼稻田养殖有哪些技术要点?稻田养殖黄颡鱼是以稻为主,稻鱼兼作,充分挖掘稻田的生产潜力,以鱼促稻,稻鱼双丰收。其养殖技术要点主要为: (1)设置好进、出水口拦鱼设施:在稻田的进、出水口要安装拦鱼栅,以防逃鱼。拦鱼栅可用竹席、聚乙烯网片或钢丝网等做成圆弧形,凸面朝田内,以增加过水面积。 (2)鱼种放养:一般情况下,每亩放养3厘米左右的鱼种300~600尾,年底可收获50千克左右的成鱼。 (3)投饵:黄颡鱼除了摄食稻田中大量的天然饵料外,还必须投喂一定量的人工饲料,如鱼肉糜、麸皮、血粉等。日投喂两次,投饵量控制在鱼体重的2%左右,投饵时间为6:00-7:00、17:00-18:00。 (4)日常管理:稻 田养殖中要经常巡田以防漏、防溢逃鱼。下雨天要及时排水,注意清除堵塞网栅的杂物,以利排水畅通。发现田埂漏水要及时堵塞,以防逃鱼。稻田防病、治病时要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性的农药,以免黄颡鱼受到伤害。施用粉剂宜在早晨有露水时撒;水剂、油剂宜在晴天下午4时左右喷洒。施药后,如发现黄颡鱼有 中毒现象,必须立即加注新水,亦可边灌边排,以稀释水中药物浓度,避免鱼中毒死亡。 7.黄颡鱼的养殖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疾病,应如何积极防治?黄 颡鱼属无鳞鱼类,对病害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因此在整个养殖过程中病害的防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刚放养的苗种其皮肤及体质相对较弱,非常容易受到细菌特 别是寄生虫的感染,一旦发病,往往损失惨重。养殖后期随着个体的增大,体质相对增强,发病较少,但防病工作仍不可忽视。 导 致黄颡鱼发病的原因往往有以下几个方面:苗种带病且未经过严格消毒、鱼种体质差、水质较差、饲料霉变、气候条件变化等。所以,首先应改善生态环境,清除池 底过多的淤泥,有条件的在冬天进行晾晒;调节pH值在7.0~8.4。其次增强鱼体抗病力,投喂时做到定时、定质、定位、定量。购买优质苗种,并在下塘前 进行苗种浸泡消毒;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黄颡鱼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等比较敏感,要严格控制用量,防止急性和慢性中毒。 黄颡鱼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如下:(1)出血性水肿病:由 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黏液增多,体表泛黄,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头部、胸鳍及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腹腔内淤积有大量血水,或黄色胶状物;肠内无食且 充满黄色黏液,肝脏土黄色。一般在高温季节暴发,蔓延快,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此病在苗种阶段易造成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聚维酮碘150毫升,连用两天;同时在饲料中加入0.2%复合维生素,连服3~5天。养殖期间应常泼洒噬菌蛭弧菌进行预防。 (2)肠炎病:病 原为肠点状气单胞菌。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症状轻的鱼,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肠内黏液较多。症状严重的鱼可见 肠及胃呈红色,肠内有淡黄色黏液,血脓充满肠管;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流出。溶氧低、氨氮高、饲料霉变等都可以引起黄颡鱼免疫力下降而 暴发此病。流行高峰期的水温在25~30℃,鱼种和成鱼都可得病。 防 治方法: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0.3毫克/升溴氯海因全池泼洒,隔天再用1次;同时内服氟苯尼考,每千克鱼体重用药0.2~0.5克,连用3~5天。也可拌 料投喂中草药制剂(主要成分:黄芩30%、黄柏30%、大黄30%、大青10%),每100千克饲料用量为100克,每天两次,连喂3~5天。 (3)车轮虫病:流行于春秋季节,寄生于鱼的体表及鳃部,镜检可以看到虫体呈车轮般旋转运动,严重感染时鱼沿池塘狂游,水温18~28℃最容易发生。 防 治方法: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含量0.5%的伊维菌素10~20毫升,泼洒1~2次。同时可内服伊维菌素粉,每千克鱼用0.4毫克拌入100千克饲料中,连 用3天。不过内服毒性较大,一定要拌匀后投喂,以免发生药害。或每100千克黄颡鱼用0.2~0.3克左旋咪唑或甲苯咪唑拌饵,连喂3天。此外,也可泼洒 阿维菌素来防治车轮虫病,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量为130~200克。 (4)小瓜虫病:病 原为多子小瓜虫。黄颡鱼对该病有易感性,发病后常出现暴发性死亡。多子小瓜虫寄生处会形成白色小点,所以也叫白点病。病情严重时,全身布满小白点,体表有 时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病鱼反应迟钝或漂浮于水面,同时体色发黑,游动异常,最终因呼吸困难而死。多子小瓜虫繁殖水温为15~24℃,夏季少见。水质恶 劣和养殖密度过高时易发此病。 防治方法:方法一,同车轮虫病。方法二,用季铵盐络合碘(规格:40%),每亩水面1米水深用量为130~200毫升,隔日1次,连用2~3次。 (5)水霉病:病原为水霉菌,繁殖适温为13~23℃。该病为继发性感染,多发生在春季,当苗种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机械性损伤而消毒不及时,易发生此病。菌丝在体表形成白色棉毛状,受感染鱼由于鱼体负担过重,游泳迟缓,食欲减退,最终消瘦而死。 防治方法:鱼苗放养时应及时消毒;患病早期全池泼洒0.2毫克/升的溴氯海因进行预防,或用0.15~0.37毫克/升硫醚沙星全池泼洒。 (6)营养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饲料的营养不全面造成的,常见的有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颜色发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病鱼零星死亡,较大个体最先死亡。 防治方法:更换优质饲料;若是自配饲料,应添加1%或5%的黄颡鱼饲料预混料,并严格按照饲料的加工工艺生产饲料,这不仅可降低养殖成本,还可有效避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 1.来源:《科学养鱼》杂志社 2.作者: 魏友海 3.微信号:kxyyzzs 生物絮团技术在黄颡鱼高产养殖中的应用 在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原江 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大力推广下,全省掀起了养殖黄颡鱼的热潮,高产高效捷报频传,亩产1000千克以上已成常规。我们自承担省水产三项工程项目《黄颡 鱼苗种繁育及养成技术的优化集成与示范推广》以来,为探索一项高产高效健康的黄颡鱼养殖技术,2014年在前黄养殖基地进行了高产养殖试验,尝试了新品种 的套养模式,引进了全新的养殖理念——生物絮团技术,经过一年的试验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成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 1.池塘准备 (1)池塘选择:选择面积15亩的池塘1口。养殖用水环境符合GB/T 18407.4-2001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最高水深达3米,塘底不渗水、不漏水。配备3千瓦叶轮式增氧机4台。 (2)池塘清整:元旦后抽干池水,捕鱼后回水20厘米,全池泼洒漂白粉10千克/亩,保持低水位至放苗前10天,加水至1.5米。加水时进水口设置100目筛绢进行过滤,以防野杂鱼及鱼卵进入。同时施用肥水王,以培肥水质。 2.苗种投放 (1)黄颡鱼苗种:3月26日,投放规格200尾/千克全雄黄颡鱼鱼种1000千克,同时放养6~10尾/千克的白鲢900尾,苗种来源为自繁自育,个体整齐、体质健壮、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伤。苗种入池后第3天,全池泼洒硫醚沙星预防水霉。 (2)匙吻鲟苗种:5月20日,投放体长15厘米的匙吻鲟750尾,苗种为自繁自育。 3.日常管理 (1)饲 料投喂:①饲料选择。我们选择以动物蛋白为主的黄颡鱼专用膨化浮性颗粒饲料,粒径根据鱼的生长,由1号料逐渐加大到3号料。②日常投喂。投饵采取“四定” 原则,整个投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月份前,前期水温较低,鱼摄食不是很旺盛,日投饵2次。随着水温升高,摄食旺盛,日投喂次数逐渐增加到4次, 日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准。第二阶段,8月至9月,天气炎热,水温较高,应适当控制投喂,可按鱼体重3%~4%投喂。第三阶段,10月以后,水温逐步下 降,以保膘为主,饲料的投喂比例逐步减少,准备出售。 在这一基础上还应根据天气与水质情况,以及鱼体摄食情况对投饵量进行调整,投喂量正常以1~1.5小时内是否能将所投喂饲料全部吃完为准,酌情增减投饲量。 在第一个阶段建议采用饱食法。第二阶段由于天气炎热,水质易波动,投喂“八成饱”即可,即80%上饵料台鱼离台后停止投喂。第三阶段可以适当降低饲料蛋白 含量,减少浪费以降低成本。 (2)水质管理:2014年,我们引进全新的养殖理念——生物絮团技术,该技术重点在调水,通过人工加入碳源及异养微生物,调整碳氮比(C/N>10),利用异养微生物将水体中的亚硝酸氮、氨氮等氮素转化为自身蛋白质,从而起到降低水体氨氮、亚硝酸盐,调控水质的作用。 材料:新益生菌(复合芽孢杆菌等)、菌来(特种碳源)、麦麸、带盖塑料桶等。 使用方法:1瓶5千克新益生菌加1包菌来加5~10千克麦麸加水密封发酵48小时,前三次,按每组每米水深用3亩的用量,每次间隔5天。以后每组每米水深用8~10亩,15天左右用一次。 (3)病害防治:使用了全新的调水技术后,整个养殖过程几乎没有病害发生,偶有连续阴雨引起寄生虫病,选择中草药杀虫,安全可靠。注意慎用阿维菌素类杀虫药,因匙吻鲟较为敏感。 二、试验结果 12月6日起 捕出售:共产出黄颡鱼16875千克,平均规格0.14千克/尾,亩产1125千克。匙吻鲟552尾,580千克,平均规格1.05千克/尾。白鲢 1525千克。实现总产值336950元,扣除生产成本239250元,总利润达97700元,亩净效益达6513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见表1。 三、分析与体会 1.黄颡鱼投放苗种不宜太小。我们投放的规格200尾/千克,稍微偏小,导致成活率只有60%,上市规格只有0.14千克/尾,售价只有18元/千克。如果投放规格达到100尾/千克以内,上市规格将达到0.17千克/尾以上,售价将在20元/千克以上。 2.全新养殖技术——生物絮团技术,适宜高产模式。核心是运用异养微生物的异养同化作用将水体废氮转化为菌体蛋白,然后进入物质循环。异氧微生物是生物絮团中清 除总氨氮的主要力量,因此可向池塘添加适量异养微生物,同时向水体中添加有机碳物质,调节水体中的碳氮比,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的繁殖,强化特定菌群,优化 除氮效率,并且通过细菌絮凝成颗粒物质被养殖动物所摄食,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减少换水量、提升饲料蛋白利用率、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和降低饲料系数 等作用。其中最为常用的异养微生物是芽孢杆菌类、酵母类和乳酸类等。使用过程中水质监测数据见表2。 
3.匙吻鲟作为黄颡鱼养殖的套养新品种,增效显著。集合生物絮团技术,匙吻鲟可以滤食水体中漂浮的生物絮团,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相比传统的套养品种鳙鱼,匙吻鲟生长速度快,当年苗种可以长到1~2千克/尾。商品价值高,售价可达40元/千克。 使用生物絮团技术时的注意事项: (1) 生物絮团将池塘中的有害氨氮转化为无害的生物絮团蛋白,必须进一步转化为养殖动物(如鱼或虾)蛋白,否则这些蛋白还会由于这些生物的死亡、分解而重新释放 出氨氮。因此该技术只适用于能直接以生物絮团为饵料的动物,如对虾、罗非鱼、花白鲢、鲮鱼等杂食性养殖对象。其他养殖品种使用该技术时,必须套养杂食性鱼 类,来摄食生物絮团。 (2)絮团必须悬浮在水体中,氨氮转化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必须多开增氧机,保证池塘有足够的溶解氧。建议发酵好后,在晴天10时左右使用。 (3)由于使用过程会有大量絮团产生,最好每隔7天左右停料一天,充分利用过剩蛋白。加强底部改良。养殖生产过程中,不可能24小时增氧,有部分絮团的沉淀,需要定期使用氧化性底改。 1.来源:《科学养鱼》杂志社 2.作者: 江苏常州市水产良种引繁有限公司 刘正建 珠江水产研究所 彭勇鳌 3.微信号:kxyyzzs END 投稿 中国水产门户网,志创渔业信息第一品牌;运营十余载,用心感悟行业发展的点滴;水产人,就上中国水产门户网。 官方微信公众账号“bbwfish”现诚征原创文章,欢迎广大行业人士踊跃投稿,积极爆料。一经采用,必有稿酬! 投稿邮箱:bbwfish@163.com 微信:13707793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