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大豆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5-08-07   来源:黄南农批网  作者:乱七八糟遇到你   字体:【 】  浏览:133次   评论:0
自2005年7月大豆疫病随着大豆种子的调运传人我州后,我站立即成立了大豆疫病监测领导小组,派专业技术人员在巩留县进行田间监测工作。

一、发病调查

2005年发生面积2239公顷,2006年的发生面积为2858公顷。

1.新源县发病情况

大豆种植面积0.67万公顷,调查面积0.3万公顷,发生面积0.23万公顷,其中零星发生面积0.21万公顷,发病株率1%的为267公顷。大豆疫病的分布区域主要在哈拉布拉乡、肖尔布拉克镇、塔勒德镇、新源镇、别斯托别乡;发病品种主要有科索、石大豆2号。

2.巩留县发病情况

春播大豆种植面积0.43万公顷,复播面积0.58万公顷,春播的主要栽培品种为新大豆1号、石大豆2号、相文~88、王中王、合丰47、伊大豆1号,主要分布在巩留县阿尕尔森乡、东买里乡、塔斯托别乡、提克阿热克乡、阿克吐别克乡、城镇、牛场、羊场、综合农场、良繁场等10个乡镇场。

据初步调查,春播大豆疫病发生面积达325公顷。主要发生在牛场、羊场、阿尕尔森乡、塔斯托别乡、提克阿热克乡等多个乡(场)。复播大豆至今尚未发现。发病品种以东北引进的品种发病重,有相文-88、合丰47;发病较轻的品种有新大豆1号、王中王、伊大豆1号、石大豆2号。黑农39号由于2005年发病重2006年没有种植。

3.71团发病情况

大豆种植面积667公顷,发病面积200公顷,黑农39号为该团的主栽品种,面积200公顷,原种从石河子农科院调入,2006年发病率在1%~5%。

二、发病症状

在我州大豆疫病的显症期主要在开花期,引起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病苗主根变深褐色,侧根几乎完全腐烂。病茎由地表到第1分枝处出现水渍状病斑,以后茎部溃烂而倒伏。感病品种叶片黄化、萎蔫、枯死。成株期受害,主、侧根腐烂,茎基部出现黑褐色溃疡病斑,病变部位向上扩展,有的在茎部断续出现,发病节位高达4~8节。病茎髓部变黑,皮层和维管束组织坏死,靠近病斑的叶柄基部变黑凹陷,叶片下垂凋萎,呈八字形,但叶不脱落。受害植株叶片由下而上发黄,随即整株枯萎死亡。侵染较晚的植株可以结实,但豆荚基部呈水渍状,病部逐渐向端部扩展,整个豆荚变褐干枯。潮湿时,荚皮出现黑色霉层。病荚中的种子也受到侵染,豆粒表面淡褐色、褐色至黑褐色,无光泽,皱缩干瘪,豆粒变小。

三、发病条件

影响病害发生的关键因子是土壤温度。大豆疫病是靠病菌进行传播,土壤或病残体是主要病菌源,病菌通过降水和灌溉水进行传播。因此,充足的水分是病害侵染、流行的必要条件。

四、发病地块

该病主要发生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夜潮地、积水地、低洼地。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块,发生病害重的植株均在积水和出水口处。

五、防控措施

1.对发生疫病的地块,组织劳力,拔除病株销毁。

2.轮作倒茬,发生大豆疫病的地块严禁再种植大豆,要求制种单位严禁私自从外省调运种子。

3.暂时界定疫区,禁止疫区的大豆种子向非疫区销售。

4.对发生大豆疫病的种子田,一律不准做种,不准发放产地检疫证书。

5.发病初期采用58%甲霜磷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克/667平方米对水进行喷雾防治,发病中心植株受药剂和土壤温度的影响,病情有所减轻。
Tags: 责任编辑:乱七八糟遇到你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措施 [下一篇]大豆重迎茬栽培的减产原因及保产..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

发布者

乱七八糟遇到你 乱七八糟遇到你
等级:普通会员
积分:747 个
性别:保密
luanqi@bazhao.com
身份还未认证 邮箱还未认证 手机还未认证 给它发送短消息 搜寻它在大豆种植技术发布的全部

相关栏目

热门文章

· 齐黄26号(大豆)
· 在大豆播种后出苗前采用化学除草剂封闭土壤防治..
· 合理密植是大豆增产的有效措施
· 能够提高大豆田间的通风、透光率
· 科学施肥大豆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氮
· 大豆出苗后及时顺垄查苗
· 夏大豆新品种――徐豆12号
· 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最新文章

· 大豆出苗后及时顺垄查苗
· 合理密植是大豆增产的有效措施
· 在大豆播种后出苗前采用化学除草剂封闭土壤防治..
· 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 推广适合本区域的优良大豆品种
· 能够提高大豆田间的通风、透光率
· 此法适于大面积应用,但大豆植株较大,人进地困难,..
· 苗全、苗匀是大豆丰产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