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七个传奇!这里有中国最会讲故事的稻米......
2016-10-28   来源:怀化农批网  作者:高富帅   字体:【 】  浏览:148次   评论:0

我们每天吃的米,这种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人类种植历史最悠久的农作物,我们播种、耕耘、收获、烹调,甚至将其嵌入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作为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文明古国,中国有超过7000年的耕作史。在古代,粟、麦、稻是中国南北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它们的地位因时代而异。从新石器时代到有史以后的商周时期,粟一直居首位,麦、稻在其后,秦汉以后,麦接近粟的地位,稻仍为次。从三国到南北朝,南方的大开发,稻与粟麦地位均等,从唐宋以后,稻为首,之后是麦、粟,延续至今。

中国的稻作原乡在哪里?浙江、湖南、广西一直在争谁最早,但最有故事的一定在成都!

稻”的四川方言源头:古彝语

在古彝语里“成”就是“稻”的意思,如果按照这个说法,成都就是“水稻王国的都城”!根据史料分析在殷周之际,古蜀的腹心成都平原已发展成为中国栽培水稻的中心种植区之一。

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米”,从灵魂中获取“话语”。米与语言分别是自然界的元气和灵魂的元气。

这里有一个存在了2300多年的“王国”,它最初的名字叫“古蜀国”。它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由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组成。它地势平坦、水域遍布,河网纵横、物产丰富,是长江流域有名的鱼米之乡,土壤以紫色土为主,富含多种矿物质,由于栽了几千年水稻,部分土壤成为水稻土。我们细数那些曾发生在这片“国土”之上,与“稻”有关的传奇故事:

传奇一

“一个从天而降,一个井里浮起。”

“后有一男子名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全名:朱利),从江原井中出,为宇妻。乃自立为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

——汉代扬雄《蜀王本纪》

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开国国王。公元前1057年,杜宇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号称蜀。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当初杜宇部族从岷江上游高寒地区下古江原(今崇州)的平坝时,朱利部族就在这一带从事水稻生产了(崇州起源于4300多年前双河遗址发掘文物可以佐证),结为夫妻后,在朱利的辅佐下杜宇成了“教民务农”的楷模。

宝墩文化早期(4000多年前),古蜀先民们向长江中游的楚文化学习水稻种植的方法,并改土造田,小规模种植水稻。随着人们对成都平原多水环境的不断适应,人群逐步向平原腹心地区迁移,到了宝墩文化的中晚期,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区出现了大量密集的聚落。

金沙遗址出土了农耕用具耜。耜的起源很早,《易·系辞下》中有“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的记载,它是一种翻土用的农具。成都平原地区的稻作农业历史,经考古资料证明存在于4000多年前。耜很珍贵,“木质器物,一般难以保存下来,在考古中极少发现”。

传奇二

“布谷,布谷”:那是望帝喊你下田栽秧子!

“布谷声中雨满犁,催耕不独野人知。

荷锄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化犊时。”

——宋代蔡襄

传说杜宇晚年让位治水有功的鳖灵,死后化作鹃鸟(也叫布谷鸟),蜀人把这种鸟叫做“杜鹃”,那是我们对望帝杜宇说不出口的怀念。名字寄托相思,杜鹃鸟由此得名:望帝、杜宇、蜀帝魂、蜀鸟、蜀鹃......成都平原稻作文化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巴蜀农神”。

传奇三

2000多年放水不停,水稻王国变身“天府之国”

“故省城食米,最为优美。”

——清末华阳县令周询

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水利工程。李冰的成就可不止是把成都平原摇身一变为千里沃野,成为延续至今的稻米之乡。水流也被用作动力来源,一年四季,运河沿岸都建有数万个水车,给水稻脱壳。100多年前,成都城外“有水碾20余座,皆引渠水冲碾”,水碾之米比人力或牛马所碾的匀净而白。”成都“水碾河”“罗家碾”等,后来演变成街名。

都江堰宝瓶口

传奇四

五斗有信仰的米,引发道教形成

“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

——《三国志·张鲁传》

我们都知道道教是中国宗教的本土根基,谁知道道教的根基是什么呢?寻味君沿着道教的历史溯源,发现它的根基竟然是成都平原的五斗米!

汉顺帝时,沛国张陵入蜀,居于鹤鸣山中,借太上老君口御造作道书,并广泛吸收川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创立了五斗米道。你们看,五斗稻米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还引发了影响至今的中国宗教。这是成都平原的米,五斗有信仰的米!

大邑县鹤鸣山

传奇五

天府之土,诸葛亮最爱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成都平原高产、稳产的水稻是诸葛亮协助刘备三分天下的基础,1800年前,诸葛亮为确保粮食丰收,设堰官(征丁1200人守护)于都江堰。

成都地区出土陶水田(马千笑手绘)

传奇六

河流因稻田飘香改名

“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常璩的《华阳国志》

1600年前,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是中国最早记述地域最广的地方志,堪称地方志的“鼻祖”。常璩不仅对李冰主导的都江堰赞叹不已,对其家乡崇州也深情描述:“小亭有好稻田”。

文字的影响力还不止于此,岷江流经崇州后,因为稻田飘香,经曾经改名为“稻江”!以粮食命名一段河流的行为,除了成都,我们还能从哪里寻找?

今日崇州水稻收割场面

传奇七

蜀酒浓香,酿不将就的爱情

“相如与倶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与保佣杂作,涤器于市中。”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成都在历史上曾酿造出临邛酒、郫筒酒、乳酒、烧酒、锦江春、竹叶青、薛涛酒等美酒,这些酒都是稻米与水直接发酵、压制而成的,卓文君当垆卖的当然是米酒,更是与司马相如钟情相守酿造的爱情。

男神与女神的相知相伴,需建立一种私密的沟通语言,这稻米酿造的酒,迷醉人心,不再需要其他话语,一杯杯酒交盏而饮,你想说的话,我都懂了。

Tags:国最会 ...... 责任编辑:高富帅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冬种马铃薯高产关键技术(专家版) [下一篇]滨海:83.5万亩水稻喜获丰收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