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首届中国国际水稻论坛在海南省三亚举行。论坛上,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其他9位院士,一起围绕水稻育种科技创新发表了各自的见解。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是我国水稻育种未来的方向。  什么是“分子育种”?说起水稻育种,很多人想到的都是杂交育种。这种把两个水稻品种杂交,让他们的优良性状得到互补,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做法,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经变得相当成熟,也非常安全。 不过,单纯的杂交育种有它自己的短处,那就是两种水稻品种杂交成什么样,必须尊重自然的选择,也就是说两种水稻结合生出什么样的孩子,得听老天爷的,科研学者决定不了,他们只能从这些孩子里选一个长得最漂亮的,最符合自己要求的,性状最稳定的进行规模生产,而这种选择,往往需要花费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育种专家们找到了另外一种水稻育种方式,这种育种方式,叫水稻分子育种。希望通过这项新技术,让水稻育种从以前传统的性状选择,转变为基因直接选择。什么意思呢,就是科研学者不用再花那么长时间,可以自己直接决定杂交以后的新品种水稻长什么样。按照上个星期中国国际水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的话来说,分子育种技术其实就是像设计工业品一样设计水稻。 

存放水稻基因数据的芯片 具体怎么操作?水稻的基因有一个库,叫水稻基因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里面存的,就是水稻的各种基因,科学家给这些基因进行分子标记,找到水稻的好基因和坏基因,好基因就是可以抗病,可以让水稻品质变好的基因,坏基因就是导致水稻出现问题的基因。 
为农作物的染色体进行分子标记,找出染色体中的好坏基因 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一种大米,它的口感不是很好,科学家发现这种大米口感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个基因是坏基因,弄明白这一点,科学家就可以找另外一种大米,把它里面的好基因和口感差的大米的坏基因进行置换和改造,最终得到想要的口味。 
传统杂交育种和分子育种的操作差别 这种利用水稻基因,对水稻品种进行定向设计的方法,可以又好又快地实现新品种培育。比如去年年底,咱们国家的科学家就找出了水稻里的一个基因,这个基因可以培育出高产高抗性淀粉的水稻,这种水稻特别适合糖尿病人吃,未来,中国1亿多糖尿病患者都可能吃到不含糖的大米啦。 
当然,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还可以解决农民头疼的稻瘟病。现在,咱们国内已经培育出了十多个,具有抗稻瘟病特性的水稻品种,并且开始进行试验示范。 未来,随着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地方也可以根据自己当地的光温条件不同,‘量身定做’最合适自己的水稻品种。分子育种以后的水稻没有了生病的坏基因,可以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这样也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  文章转自: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图片来源:综合自互联网 编辑:韩晓、孙思媛(实习) // 责编:刘思思 // 监制:曹畅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