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滞销导致农民损失惨重,低价伤农现象的案例听太多了,社会舆论几乎众口一词,这就是农民兄弟盲目跟风,“一窝风”种植是罪魁祸首。这是个最浅显易懂的道理,连一点经济学也没学过的人都明白。 
但是真的全赖咱农民兄弟吗? 15年3月,陕西省礼泉县出现近百万斤贡梨滞销; 4月,作为全国番茄主要产区之一,浙江温州苍南遭遇大面积番茄滞销; 5月,安徽长丰遭遇草莓滞销,全县损失超1.5亿元; 同月,福建南安百万斤杨梅滞销…… 6月安徽水果大县砀山遭遇了大规模的西瓜滞销。今年因遭遇连阴雨天气,西瓜外销受到影响,砀山20万亩西瓜愁销路。从五月底西瓜集中上市之后,连遭瓜价大跳水,收购价格从去年同期的每斤1元以上,跌至每斤两三毛。 更有沉痛的案例:39岁的山东菜农韩进,因其种植的卷心菜仅能卖8分钱一斤,远远收不回成本,六亩地得赔上万元,绝望之下自杀了。遗留下70多岁的父母,妻子,以及两个可爱的女儿。令人伤心、同情。也引起了广泛的评论。 
很多人把问题归咎到农民广泛存在盲目跟风种植现象。还说“引发了农民的投机致富心理,一窝蜂都去种植蔬菜”。这样的说法貌似正确,实际上是为某些机构和部门推卸责任。 不过最终的结果,是咱们农民损失了。 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农产品市场无法准确预测产量,提供有效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户种植,这就导致农产品供需的不确定性成为一种常态,农产品滞销也就会频繁发生。 最根本的原因,没人来指导咱农民,也没有一个统筹的规划来控制供和求的关系,既然是市场决定一切,那最关键的问题就出在很多滞销问题出现在供大于求的状况下,这样肯定会价格下跌,便宜卖都没人要。 
既然农民的跟风种植现象都到了“广泛”的程度,那就不是农民个人的问题,那主要就是政府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了。 首先,农民跟风种植不得已的办法,在信息不畅、不准的情况下,他没有更好的种植选择。 其次,农民个人难于估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要求每个农民能准确估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那是过分的要求。 第三,社会为农民的种植业,缺少有效的、优惠的服务,因此,为种植业埋下了巨大的、不可避免的风险。 第四,有关政府部分对待农业用心不够、支持不足、服务不到位。 期望我们的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机构、企业集团们,还有那些“专家”们多为农民想想,多多为农民和农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有效的帮助。 ------------------------------------- 更多农业热点新闻,更实用的农业技术,更色彩的农人生活趣事尽在”农医生资讯”微信公众号(微信号:newsonline1 ←长按可进行复制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