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是露地和保护地的蔬菜生产中经常发生且防治较为困难的一类病害。可危害茄果类、瓜类、叶菜类、豆类等多种蔬菜: 
图 1番茄灰霉病 
图 2番茄灰霉病(果实) 
图 3黄瓜灰霉病 
图 4菜豆灰霉病 灰霉病病原物为无性菌类葡萄孢属灰葡萄孢,可侵染多种蔬菜作物。灰霉病以成株期危害为主,主要危害叶片、花、果实和茎。叶片受害,多从叶尖开始发病,沿叶缘呈“V”字型扩展,初为水渍状,湿度大时在病部产生灰色霉层。茎部发病,初期同样为水渍状,后扩展为长型条斑,湿度大时产生灰色霉层,严重时病部以上枯死。果实发病,尤以青果受害严重,病菌多先从果脐和果基部萼片处浸染,初期成水渍状褪绿,后很快软化腐烂并密生灰色霉层。苗期发病则会导致幼苗倒伏腐烂。 
图 5白菜灰霉病 灰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害,可随气流、雨水、露珠以及农事作业传播,从作物的伤口、衰老器官、残败的花器侵入,花期是侵染高峰期,穗果膨大期浇水后,病果剧增,且在病部还会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随气流进行再侵染,加重危害。由于该病的这些特点,在实际病害防治中,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清除游离于空气中和病残体内的病菌,达到隔断传染源的目的。低温高湿是影响灰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温度20~25℃、湿度持续90%以上的条件下有利于该病的扩展。棚室生产中若种植密度过大,管理不到位,通风不良都会加重该病的发生。 
图 6菠菜灰霉病 根据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应采取以生态防治为主,通过改进完善栽培措施,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且抑制病菌滋生扩展的环境条件,结合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生态防治: 加强通风管理,实施变温管理:晴天上午晚放风,使棚温升高,达到33摄氏度,再开始放顶风。中午持续放风,使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摄氏度;棚温降至20摄氏度,关闭通风口以减缓夜间棚温下降,夜间棚温保持15-17摄氏度。阴天中午也要注意通风换气。 二、加强栽培管理 1、注意合理密植,种植密度过大易导致作物生长柔弱同时有利于病菌传播; 2、施足底肥,配方施肥,不可偏施氮肥; 3、平整土地,避免田间积水,不采用喷淋的方法浇灌,以免导致病菌随水流传播; 4、及时处理田间病残体以及败落的花器,带离田间深埋或销毁,不和随意丢弃,叶菜类在收获后注意及时清除田间残存的植株和病叶。 5、进行土壤消毒处理,杀灭土壤中的病菌; 三、药剂防治 可选用的药剂有:百菌清、福美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苯菌灵、特克多、速克灵、腐霉利、万霉灵、扑海因、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武夷菌素、多氧霉素等(保护地始发期可选用烟剂:百菌清、特克多、腐霉利等)。由于灰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在生产实践中要注意适期施药(结合病害发生情况,尽量在病害早期施药)、适量施药(结合药剂说明选择剂量并施用于对应的部位),最好做到交替、轮换使用各类药剂。 供稿人:东北农业大学 植保系 韩文昊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医生资讯”及作者 ------------------------------------- 更多农业热点新闻,更实用的农业技术,更色彩的农人生活趣事尽在”农医生资讯”微信公众号(微信号:newsonline1 ←长按可进行复制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