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秋粮收获以后,三大主粮价格全线下挫。尤其以玉米掉的最厉害。面对着这样的情况,有很多的声音,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都有道理。 农民: 必须上涨! 以水稻为例,一亩地要90元的种子,要150元化肥,农药、除草剂要150,耕地要240,收割机要150元,一亩地只能900——1000斤左右(备注,只代表部分人,现在各地成本、收益因为土壤,管理等等影响差异也很大)。才1.28一斤。栽插、打药、晒谷的工钱还没算,这还是经济账,还有日晒雨淋,披星戴月的辛苦。还有天灾,比如病虫害,洪水,大雨,大风,冰雹的风险,你算算粮食便宜吗,种十亩地不要成本也才一万多块钱,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在家种地,因为在外打工半年就能两三万收入。 
城市人不种地生活却比农村好为什么,城市人还瞧不起农村人!因为贫富差距太大了,我们农村人团结起来种了粮食囤起来就是不卖给城市人。你看看粮食能涨价吗,让他们知道知道种粮的辛苦。我以后就只种一点自己吃的,多了不种。当年周总理就说过,农民不种粮,最先饿死的就是不种粮的。不把农民当回事,农民也不会把别人当回事。再不涨价,大家要么不种那么多,要么都去种药材,瓜果,还有别的什么,到时候,就看你们吃药材,吃瓜果当饭吃。 非农业居民: 不能涨! 我们只是小老百姓,粮食价格低我们总归有点好处。农民囤积,国家不会允许,你也没办法囤积,就算国家不管,外国进口价格便宜,没人顶得住,不要说别的国家不卖给中国的话,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粮食是战略物资,不会轻易大幅度涨和跌,都有国家控制,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你如果因为价格低不种地,很快就有人占有你的地。 老观点者: 粮价偏低是有社会深层次背景的,这个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烙印。虽然农民作为社会的最底层生存不易,这种情绪应该得到理解,农民更应该得到尊重,可是粮食不能涨价,也不可能涨价。 
(1)粮食是社会的基础物资,粮价的上涨必然带来一系列连锁涨价,使全社会进入通胀螺旋,到时粮价表面上涨,实则更不值钱。 (2)中国种粮成本远高于美国等国家,中国单方面涨价,必然形成和国际粮价的倒挂,到时黑市盛行,也不可能长久维持。 作者的观点: 普通农民的出路,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兜底,完善教育,通过城镇化将农民变成居民,从事其他行业谋生,留下一部分成为新型农民。未来农村种地的模式将很可能向美国看齐,能者多种,通俗讲就是再造地主,再加上一个中国国情——公有制+半私有确权下的土地流转。 可行性: 一个农民种一亩,十亩,一百亩,乃至一千亩甚至更多,所花费的时间都是一个周期。但是投资与收入有很大的改善,在同样的粮价下,种一亩只是一家人的口粮,种十亩可以维持生计,种一百亩可以赚到一些收入。种植更多,如果管理得当,技术到位,有很强的抗风险经验,在农机,农资可以最大优化,成本可以降低。收益自然有所提升。就有可能与国外粮价形成竞争力。因此,国家应该有保证国内需求的粮田由新型农民来种植管理,除此之外,那些无法形成规模的,可以用于其他经济作物,通过精耕细作提高种植效益。比如,某个山野偏僻的垄田,通过无公害种植的方式,生产出可以满足高端人群需求的高档农产品。 当下,种植粮食的都是老一辈的农民,知识层次低,接受新兴农业技术不是很敏锐。所以,粮食效益低下,没有市场竞争力也就是必然。如果通过价格淘汰这部分农民,实际也可以说一种倒逼。当然,如何让新一代年轻人迅速进入粮食种植并占据主流,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这其中,已经有成功的案例,利益驱使是引导年轻人愿意从事粮食种植的最好方法。 
还有,粮价不能成为物价的基准,应该剥离粮价是物价基准的功能。也就是说,粮价波动不能成为物价波动的因素。这方面的条件已经成熟。在过去,解决温饱是主要方向,一个家庭购买粮食占据了一个主要支出的比例。而现在,购买粮食占据人们消费支出已经是很小的比例,以一个三口之家为例,年收入可以达到十万元,但是粮食需求以每人年需求400斤大米计算,也不过1200斤大米,按2.5元一斤计算,也不过3000元。可以说即便米价上涨一倍,也对家庭生活影响不大。实际上,如今我国人民最大的影响生活的不是粮价而是房价。因此,说,粮价上涨会引起物价剧烈变化的可能性极小。就如同近几年的蔬菜价格,虽然经常大起大落,却没有因此造成社会剧烈动荡。又比如黄金,也已经剥离了货币基准功能,那么,粮食也可以剥离这个不应该由它承担的物价基准功能。 那么进口粮食的冲击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我们进口便宜粮食也很划算,也不是不可以进口,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粮食安全意识,不可能完全依赖进口,也不能因为外国粮食价格低而影响本国的正常粮食生产,所以,粮食并非不可以涨,而是要与普遍平均收入相匹配。比如说,一个工人一天普遍工资150元,那么,种植粮食的农民也应该通过合理的粮食价格获得这个工资单价。这个粮食价格才是合理的,而不是单纯与国外粮价接轨,这中间的价格差,一方面可以宏观调控进口,打击走私进口,另一方面通过奖励手段弥补生产者的收益,比如说买外国粮食1.2元,国内价格1.3元,如果生产者生产出来一万斤,则可以补偿生产者1000元。 粮价太低,农民不愿意种粮是个不好的信号。同时也引发浪费粮食,种粮农民收入不能提高的后果。虽然也客观有利于倒逼农民产业结构调整,但是基本的粮食生产必须充分得到保障。如今,已经是市场经济了,粮食一方面也要进入市场自己来调节,另一方面,国家的宏观调控关系到国家安全,还是不能完全放松的。因此,粮价的涨跌,应该综合各方利益与国家安全的权衡,与整体的收入水平相协调。 ------------------------------------- 更多农业热点新闻,更实用的农业技术,更色彩的农人生活趣事尽在”农医生日报”微信公众号(微信号:newsonline1 ←长按可进行复制呦) 【农医生】APP 最快、最好用、最科学的病虫草害诊断APP!一张图片+一段描述=病虫草害解决了。是业务员的农技神器!推广员的服务神器!农资老板的随身顾问!(请到各大应用市场或手机助手下载“农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