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记者在黑龙江玉米主产区走访,听到一些经销商爆料:目前大大小小的观摩会进入高峰,田间观摩现场测产这个原本是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最接地气的方式,却被骗子们弄成了忽悠农民的手法,有的观摩会居然“挂羊头卖狗肉”。 最近龙江县种子经销商禾冠种业经理李小龙就遇到了一件让他愤愤不平却又啼笑皆非的奇葩事:李小龙有一块玉米示范田,因为良种加上良肥,长势极好,岂料被“贼”看中了。前两天,一伙人带着一大帮农民浩浩荡荡赶到现场,煞有介事地在自家示范田指指点点,数分钟后即开车离去。事后,李小龙才得知,原来自家的示范田被临时充当了别人的观摩会现场,“观摩的过程非常快,可能是怕露馅儿,拿别人的示范田来扬自己的名儿,其实和骗子没什么两样。” 近些年,观摩会越开越多,而背后的“猫腻儿”和虚假宣传也趋于泛滥。除了借用别人田块“瞒天过海”之外,类似的造假手段还多的是。比如,测产时采取“障眼法”,选集样本不是遵循科学的随机取点,而是在长势较好的区域取样测产,从而得出一个较高甚至离谱的产量。还有人干脆信口开河,编造子虚乌有的谎言。比如在介绍种子、施肥和打药情况时,添油加醋提供虚假数据和信息,误导农民和客户。记者还听到过这样一个离奇的真实案例,简直是农资版“暗渡陈仓”:因为示范田块长势不尽如人意,眼看着观摩日期渐近,经销商连夜赶到地里追肥…… “观摩会没有不成功的、长势没有不好的、产量没有不高的”,这是近些年形形色色的观摩会的奇葩之处。无奈的是,观摩会作为一种市场行为,观摩结果的真实性完全依靠企业和商家自律,行政监管在这方面近乎空白,法律上目前也没有相关条文进行约束。李小龙认为,为了眼前蝇头小利而昧着良心干事情,这样的买卖很难长久。 田间观摩会真假难辨,蒙在鼓里的农民屡屡上当受骗。走访中,一些经销商对农民参加观摩会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一是一定要让田地的主人现身说法,不能听任企业和经销商一面之词;二是要盘问清楚从种到收的管理全过程,造假者在细节上往往难以自圆其说,一再拷问下难免会露出破绽;三是对走马观花式的田间观摩尤其要提高警惕,一些不良企业和经销商因为担心农民看得太仔细而露出马脚,所以“到此一游”后立即溜之大吉。 ------------------------------------- 更多农业热点新闻,更实用的农业技术,更色彩的农人生活趣事尽在”农医生日报”微信公众号(微信号:newsonline1 ←长按可进行复制呦) 【农医生】APP 最快、最好用、最科学的病虫草害诊断APP!一张图片+一段描述=病虫草害解决了。是业务员的农技神器!推广员的服务神器!农资老板的随身顾问!(请到各大应用市场或手机助手下载“农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