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中国以临时收储的形式对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进行宏观调控,因此而生的矛盾、争议层出不穷,现在决策层发出了政策转向的声音,高出发达国家的粮价、猪肉价格有望与国际接轨,粮食的下游企业看到一线曙光。 农业部最新公布了一份名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80号建议答复摘要”,其中提到: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要求,立足中国国情、农情,按照“突出重点、有保有效”的原则,对不同品种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对于稻谷、小麦两个口粮品种,应继续坚持最低收购价,但要改变价格刚性上调的市场预期,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弱化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收入”功能,减少农民增收对粮食市场价格上涨的过度依赖,同时统筹运用好价格支持和补贴两个手段,保护农民利益。对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长、国内外市场关联程度高的品种,要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价格信号引导生产,调节供求,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玉米。 玉米的用途极广,猪饲料中占比一半以上是玉米;玉米还可以用来生产燃料乙醇,即汽车用汽油。玉米价格让市场来决定,大量用玉米的温氏集团、中粮集团以及其他养殖、玉米深加工企业,成本短期内有望大幅降低。 2008年以来,中国对玉米进行临时收储,收储价格整体向上,已经大幅高出国际市场上的玉米价格。在国际市场价格最低的时候,比国产玉米价格要便宜一半左右。目前,国际市场近月交付的玉米到中国港口成本价格约为每吨1600~1700元,同期东北玉米到达广东港口的价格为每吨2500元左右,内外价差仍然高达每吨800~900元。 玉米等农产品价格,还是以市场调控为主,适度政策调控才好。饲料原料价格高,产品成本高,销售价格也会体现出来的,反之亦然。目前中国猪肉价格要比美国、巴西高出三分之一左右,近期中国猪肉价格大涨,内外价差更是扩大到一倍左右。短期来看,粮价回归市场化是好事。 中粮集团原来拿玉米生产燃料乙醇,国内玉米价格由于临时收储的支撑上涨,成本居高不下,但是燃料乙醇的价格随行就市,经营的压力不小。中粮玉米深加工的主要平台中粮生化,今年上半年预计亏损3亿~3.5亿元。玉米受政府宏观调控影响较大,木薯则要自由得多,中粮这些年在广西以及国外发展以木薯为原料替代玉米来生产燃料乙醇。 从农业部公布的文件来看,未来玉米要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决定性作用,玉米价格随行就市,对养殖企业、玉米深加工企业降低成本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市场决定玉米的价格,对中储粮是一件好事。 中国收购了约9000万吨玉米,加上原来的库存,数量更为庞大,全球范围内罕见。这些玉米都要由中储粮来收购存储,中储粮单凭自己的仓容和人手,无法完成这些天量的玉米收储,只能依托与地方库点合作完成收储任务。但对数量庞大的合作库点实现全部监管到位,无疑困难重重,实际上一些合作库点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时被曝出违法违规的行为,中储粮无异于坐在火山群上。 最新报道称,中储粮安徽某直属库卷入收购粮食“打白条”,拖欠上千农户2500多万元粮款,中储粮很快给出了调查结果,其滁州直属库租赁“民生米业公司”仓库开展小麦和稻谷托市收购,但是民生米业还有自己的贸易粮食收购,用于其自身的加工和贸易,拖欠粮款是民生米业自营业务产生的问题。虽然中储粮快速进行了澄清,但相关事件的阴影仍然存在。 2014年,中国取消了棉花、大豆临时收储,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在农业部的最新文件中,玉米和油菜籽也被明确界定为由市场形成价格的农产品,只剩下稻谷和小麦继续实行最低价收购,预计中储粮未来的收储压力减小,或许可以从根本上帮助中储粮走出舆论风暴的中心。
更多农业热点新闻,更实用的农业技术,更色彩的农人生活趣事尽在”农医生日报”微信公众号(微信号:newsonline1 ←长按可进行复制呦) 【农医生】APP 最快、最好用、最科学的病虫草害诊断APP!一张图片+一段描述=病虫草害解决了。是业务员的农技神器!推广员的服务神器!农资老板的随身顾问!(请到各大应用市场或手机助手下载“农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