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伴随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从宏观数字来看,近30%的土地已经流转,说明土地规模化经营成为大趋势。那么,基层一线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是怎么考虑的?为何越来越多非农经纪人投资农业,而种植户不愿长久地流转土地? 两个担心制约土地流转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你们有没有什么担心的?” “当然有。土地流转出去了,还能不能回来?土地流转了是不是种粮食?” 确实,在新一轮土地流转中,一些地方将土地集中,开展旅游园区、采摘园建设,脱离了生产粮食的属性。 几位种植户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不能长时间承包。来自雄州镇崔村的刘志本有30亩地,算是包地大户了,但承包土地只能一年一签或两年一签。 “当前农村弃耕毁约现象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市场形成倒逼机制,另一方面还是农民的传统思维。他们有两个担心:一个是土地承包权流转出去以后还能不能收回来,一个是土地流转出去是不是继续种粮食。”马骥教授研究农村土地问题多年,在他看来,农民和承包户都不用担心,因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提出、多次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要尊重农民的意愿,流转出的土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并提出利用五年时间为土地确权,解决土地“四至不清”问题。 惠农政策远离承包小户 “我们这里流转的都是几十亩,没有上百亩的。国家能不能给我们这些小承包户一些支持政策?” 农业生产面临很多风险,农产品价格下滑、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一旦经营管理不善,前期投入的肥料、种子、地膜、农药费用就打了水漂。“我们这里有很多承包小户,几十亩地虽然不大,但相比每人两亩地也不少了。而想赚钱还是不容易。”作为当地经销商,雄县志佳农资公司王书明告诉记者,如果流转500亩地,人力投入、大型机械作业都比较便宜;而对于只有50亩的小户,买农机、雇人力都不合适。 王书明算了一笔账:小麦生产亩成本包括,耕地70元、播种20元、浇水50元,肥料底肥加追肥200多元。按照亩产1000斤计算,每年小麦亩毛收益600~700元。如果规模化种植,每亩地还要搭上人工成本100~200元。对于种植小户来说,亟待政策扶持。 专家针对种植小户提出建议:一定要算好承包账,打好市场牌,按照市场需求生产农产品。只有把握好这几条才能将风险降至最低。 专业服务拉长务农年限 农村壮劳力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既然农村年轻人这么少,为何还有人不愿流转土地,还有别的原因吗? “播种、收获、施肥和打药,现在种地跟以前不一样了,都机械化了,年轻人根本不用回来。”龙湾镇的邓中伏说,现在农村种地比以前轻松很多,每个村都有农机手,负责耕地、施肥、播种、喷药、收获,虽然每亩地要投入一些钱,但在城里务工的儿子觉得还是便宜,能帮他们支付这笔费用。 “在土地规模化生产的情况下,社会化服务会越来越完善,农民务农的年限将越来越长。这也是很多农民不愿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的重要原因。”在马骥教授看来,社会化服务的完善是对农村接班期的延长。只要土地确权完成,土地就能成为可经营的资产,农民将会有更长的务农时间,享受种地带来的归属感。 转型还需全程跟踪服务 农业生产从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化中,除了规模化能够带来效益外,种植结构转变、科技支撑也是重要的一环。 “每年农业局都会组织培训,但培训的都是蔬菜和果树等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培训完了,我们还是回家种粮食。”刘家铺村的刘继坡告诉记者,他也想过转型,也知道种蔬菜和果树赚钱,但几次技术培训远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农民的想法很简单,都知道要转型才能赚钱,但谁能一直将技术跟踪到位?谁能帮着农户将生产出来的蔬菜和水果卖出去?这才是关键。”石家庄双联复合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高永新告诉记者,雄县的例子在华北平原很常见。农民都渴望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转型发展现代农业,让土地增值,但缺乏全程跟踪的技术服务和市场化引导,让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望而却步。 土地规模化流转不仅是农民的事情,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推动,特别是土地托管、技术服务、后期销售等需要很多行业和人的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