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往来”是我们的传统。在以前生活贫穷物资匮乏的时代,具有物质性的“礼尚往来”是具有互助性质的,无论谁家遇到婚丧嫁娶,亲戚朋友在前去道贺或吊丧的时候都会多多少少的带上点礼金,其用意是帮助其度过眼前这件事的美好心意。 可是在今天,出于面子或者别的什么原因,礼金不仅没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反而水涨船高,以至于送礼已成为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 
在农村万事随份子的做法更是愈演愈烈。红白喜事,都是大操大办,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只有这样礼金才会送来。 下面我们来扒一扒那些随不完的份子,还不完的人情债。 
第一桩:娶媳妇 这对于一户农村人家可以说是顶重要的大事。自家儿子娶上媳妇,也是很多农村父母的期望。所以不管家里的实际情况,什么都讲排场。租上一个大喇叭唱它个三天,大摆流水宴请客吃饭。更气派一点的做法就是请上一班“歌舞团”来活跃气氛。 在这样的情况下,礼金如果太少根本没办法拿出手。为了多收礼金,甚至不沾亲带故的人也会被邀请来参加婚礼。在饭局上推杯换盏又有谁是真的来祝福的。 
第二桩:遇丧事 农村对于亲人去世有着很多仪式化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下葬立碑就结束了。有人去世,一挂鞭炮是少不了的,慰藉亡灵,也为了通知大家。 农村有专门的治丧小组,会帮忙打理一切事物。收礼金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地方也会流行请个唢呐班,滴滴答答的吹上几天,这期间“观众”可不是白看的,叫好了是要打赏的。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第三桩:添子嗣 家里添丁是件很开心的事情,亲戚朋友都会来祝贺。带着厚厚的红包,给小孩添人气。但是这其实就是大人打着幌子在收钱,一个小孩子能用到钱吗? 从出生到满月酒再到压岁钱,孩子仿佛一个无底洞,一个新的轮回。 
祝福只能用钱来代表吗?况且现在的礼金真是水涨船高。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很多都超出了农村务农者的承受力。为了面子真是打肿脸充胖子,怕被村里人笑话。 结语:在农村遇事就大张旗鼓的操办,已经违背了当初老一辈人随份子的初衷。“人情往来”只要心意到就行了,但现实是不行。本来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情往来”却演变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陋习,人人想打破又软弱无勇气。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那就请在下面点个赞吧,支持一下!】 更多三农解读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三农视点】,长按复制【sannong918】进行关注,每天都有全新解读干货,真正用“农民话”来解读农业政策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