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 “柑桔通” 可关注我们! 
柑桔树脂病又有沙皮病、蒂腐病、黑点病之称。在我国柑桔产区均有发生,是柑橘的常见病害之一。 发病症状 以病菌为害柑桔的枝干、叶片、枝条、果实。因为害的部位和环境条件不同可分为几种类型: 1)流胶 枝干被害,引起皮部坏死,皮层组织松软,有小的裂纹,水渍状,并渗出褐色胶液,有酒糟味。高温干燥情况下,病部逐渐干枯、下陷,皮层开裂剥落,木质部外露,疤痕四周隆起。 2)沙皮或黑点 新梢、嫩叶和未成熟果实被害后,在病部表面呈现许多散生或密集成片的褐色、黑褐色硬胶质小粒点,表面粗糙、隆起,很像黏附着许多细沙。故称沙皮病。 3)干枯 枝干病部皮层红褐色干枯,略下陷,微有裂缝,不剥落,在病健部交界处有明显的隆起线,但在高湿和温度适宜时也可转为流胶型。病菌能透过皮层侵害木质部,被害处为浅灰褐色,病健有一条黄褐色或黑褐色痕带。 4)枝枯 枝条顶部出现明显病斑,褐色,病健交界处常有少量流胶,严重时枝条枯死,表面产生无数小黑粒点。 5)蒂腐 果实在贮藏条件下其症状为褐色蒂腐病。病斑常始发于蒂部,开始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革质,有韧性,用手指轻压不易破裂。病斑边缘呈波纹状,白色菌丝在果实内部中心柱迅速蔓延,当外部果皮1/3-2/3腐烂时,果心已全部腐烂,称穿心烂。有时在病果表面覆盖一层白色菌丝体,散生黑色小粒点。产生上述症状的病菌,均能透过皮层侵入木质部,受害的木质部淡灰褐色,在病健处有一条黄褐色或黑褐色带痕,这是树脂病的特有症状。 
清见杂柑果实沙皮病(部分星状沙皮) 
沙糖桔环割引起的树脂病(干枯型) 
柑桔树脂病(枝枯型) 病原 病原菌属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0℃。卵形分生孢子发芽适宜温度为15-25℃。丝状或钩状分生孢子不易发芽。分生孢子终年可产生,尤以多雨潮湿期为甚。 
柑桔沙皮病(黑点状)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无性世代的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内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潜伏的菌丝恢复生长发育,形成更多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从伤口侵入,引起发病。 此病菌为一种弱寄生菌,只能从寄主伤口侵入。树势衰弱,可加重发病。当病菌侵染无伤口、活力较强的嫩叶和幼果等新生组织时,则受阻于寄主的表皮层内,形成许多胶质的小黑点。 只有寄主有大量伤口存在,且雨水多、温度适宜时,枝干流胶和干枯才会发生流行。而黑点和沙皮的发生则仅需要多雨和适温,在雨水较多的柑桔产区,黑点和沙皮均可常年流行。 
葡萄柚果实褐色蒂腐病 防治措施 1)农业措施。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壮旺植株生长势;营造防风林,改善生态环境;防寒防冻,保护枝干;及时防治虫害,避免各种伤口发生。 2)化学防治。春梢萌发期、花落2/3以及幼果期各喷1次药。其实时期以防治其他病害兼防为主。药剂可选用0.5%-0.8%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苯醚甲环唑2000倍液,或百泰(唑醚·代森联)2000倍液,或是吡唑醚菌酯,或53.8%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900倍液。 (注意:雨季时,应在枝叶没水珠再喷施铜制剂。) 枝干发病可采用纵刻病部,涂药治疗,涂药时期4-5月、8-9月,每期涂3-4次。药剂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涂敷前,病部用1%硫酸铜液先行清洗。也可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1∶4食用碱水涂抹病部。涂敷药剂后,应常检查病树病部,及时补涂。 
叶片沙皮病 点击登陆农财网(http://www.ncw365.com)了解更多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