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新季玉米临储政策于上周五“靴子落地”。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定为1元/斤,比去年临储价格每斤最多调低了0.13元。其实早在之前,市场对新季临储政策调整的消息进行了诸多猜测,政策公布后,市场主体对后市悲观预期进一步加深。对于现阶段疲软的国内玉米市场无疑是“雪上加霜”,加之新玉米陆续上市、下游需求低迷等因素,近期玉米价格步入持续下跌通道。那么,未来国内玉米市场如何运行?又有哪些关键影响因素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近期国内玉米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特别是临储政策公布后: 
截至9月23日,国内玉米均价约为2156元/吨,较上周大幅下跌近80元/吨。图中明显可以看出,7月中旬开始玉米价格开启急速下跌模式。特别是上周新季玉米临储政策公布后,市场跌势逐渐加剧。东北及华北产区玉米价格维持下跌趋势,两地新玉米陆续上市。因东北新粮上市及华北产区现货玉米价格走跌,港口价格走弱,且跌幅较大。而销区用粮企业心态谨慎,以随用随采为主,价格弱势运行。据了解,山西、陕西、新疆等地玉米至销区价格较低,其中新疆玉米至四川价格仅在2100元/吨附近,因其价格优势大,覆盖销区范围在增加,冲击东北粮价。详细价格变化趋势见下表: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影响玉米价格下跌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1、临储玉米收购价格首次下调 早在临储政策确定出台之前,市场已对其进行多方猜测,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甚至要高于预估的0.9元/斤。政策一出,各方对玉米市场保持悲观情绪,华北地区新上市春玉米开秤即跌破1元大关。自2008年国家执行临储政策以来,首次下调了收购低价,从目前的玉米市场结构来看,也算势在必行。逐年递增的收购量及低迷的拍卖成交结果直接导致了国家玉米库存高企,粗略计算一下,临储库中的玉米已经累计超过1.5亿吨的高库存,因此国储玉米去库存十分关键。今年的收储政策与往年一个明显不同是要严控霉变2%以内,同时公布时间较去年提前两个多月。这样也有利于充分利用好烘干能力,尽量减少玉米霉变。 2、新玉米陆续上市 施压市场 时至今日,国内部分地区新玉米开始批量上市。华北玉米现货价格继续走软;河南、河北等地新玉米上市收购价格均降至1元/斤以下,同样有少量春玉米上市的陕西、新疆地区玉米收购价格也低于1元/斤。各地陈玉米价格也相继下跌;除去新玉米上市带来的市场冲击,深加工及饲料企业下游需求持续低迷、进口替代品抢占市场等因素也是导致玉米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 当然,市场仍存在对未来玉米市场看好的声音,他们认为: 1、临储拍卖底价仍将高于2000元/吨 近两年玉米临储收购价格均在2200元/吨以上,尽管本年度出现明显下调,但仍为2000元/吨。而今年玉米拍卖底价在2100元/吨左右,明显要高于目前产区玉米价格,也高于2000元/吨的新作玉米收储价。即便拍卖底价下调,高于2000元/吨的概率还是较大的。因此不会给玉米市场带来较大的下行压力,反之若起拍底价过高还会带来支撑作用。 2、港口玉米库存偏低 进口替代品到港减少 
5月下旬开始,北方港口玉米库存呈现持续下滑趋势。截至9月17日,北方四港玉米库存共计200万吨,环比减少39万吨,并处于持续下跌运行轨迹。南方港口玉米库存6月底开始出现增长趋势,但近期出现下滑,库存合计29.2万吨。整体来看,港口玉米库存开始呈现季节性回落。此外,进口玉米及替代品到港量出现明显回落;根据海关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进口玉米60.75万吨,环比下滑45%,同时,高粱、大麦等替代品的进口数量同比分别下滑51%和39%。从9月1日起,中国商务部将要求大麦、木薯、玉米酒糟粕以及高粱的进口商详细登记进口明细,这将会限制进口。
当然,我们进口国外玉米及替代品主要因为其价格低廉,而随着国内玉米价格的持续走低,其价格优势逐渐缩小,预计后期来自进口的替代压力将继续减轻。 3、养殖及深加工行情有望转暖 
尽管最近猪价出现一定回调,但整体养殖利润依旧可观,目前自繁自养头均大约在450元。从生猪产能情况来看,生猪存栏总量连续两个月出现回升,能繁母猪存栏依旧偏低。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生猪存栏量3.873亿头,环比增加0.5%,同比减少10.4%。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862万头,环比减少0.4%,同比减少14.2%。不过在养殖效益提升的同时,依旧会带动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预计对玉米需求有一定的拉动作用。深加工方面,目前淀粉加工利润亏损缩窄,部分地区酒精加工盈利在200元/吨。随着玉米价格下跌,未来深加工利润或将出现明显好转。届时,对玉米需求有所提振。 综合来看,新季临储玉米政策的调整对国内玉米市场形成了较大的打压,加之新玉米上市的供应压力,大部分人士对未来玉米市场不看好。的确,玉米市场正从“政策市”向“市场化”转变,未来供求关系将是指导玉米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但这个“未来”也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玉米临储收购价格下调之后,也将会出台一系列保证农户收益的相关政策,仍将对玉米市场造成一定影响。再来看供需市场,新玉米上市后的供应市场宽松程度也是无可厚非的,而需求方面在四季度将会有所改善,届时玉米市场将会上演一场供需博弈的戏码。(来源:农信互联·行情宝,作者:赵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