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农民的我们,总是对土地有着不一样的情怀,通过我们的耕耘,一个个生命在我们的手中绽放,心底有着说不出的喜悦,感觉自己像上帝一样,能创造生命。 但是我们也要考虑现实问题,情怀不能当饭吃,不能给爱人买好看的衣服,不能孩子缴纳学费,不能给老人寻医看病。 甚至,连我们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证。 当我们热爱土地的情怀遭遇到了现实,我们只能选择面对现实,离开土地。 
粮价下滑,挑战着我们的生存底线。 北京新华社记者6越16日报道《麦农遭遇卖粮“寒冬”》启动托市一星期了,未收一粒新麦,市场收购价几乎每天跌2分,农民售粮排成长龙…… 种粮大户付成海,他正忙着和员工一道整理收割上来的小麦。付成海去年9月起流转2200多亩土地,其中1500亩种小麦,到6月7日下午已收600亩左右。付成海算了一笔账:每亩地一年的流转费520元,半年为260元,加上其他生产成本约400元,总成本接近700元,能收获小麦700斤-800斤,如果价格低于1元可能就亏本了。 湖北襄阳宜城市种粮大户童启国,去年种了400亩小麦,收了30多万斤,到5月底卖了28万多斤,平均价格在1元左右。“因为去年9月土地承包费从400元涨到750元,且要求一次性交5年。今年种小麦不赚反亏。”童启国在去年和今年种粮连遭打击后,已对种粮失去了希望。如今他四处联络想种土豆。 
这样的例子不光是小麦,玉米也遭遇了重大打击。 15年开始为了保证国内粮食体系的稳定,大幅下调玉米临储价格,打了农民一个措手不及,玉米潮粮价格下跌达到接近2毛钱,农民一亩地就少收入200多块钱。 今年随即公布取消玉米临储,让我们更加担心今年的卖粮难会发生,不管贵贱,首先能卖的出去才是钱,卖不出去难道自己吃掉吗? 
再来说说大豆,大豆已经被很多人放弃了,原因就是赚的太少。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国,外国的大豆都是从国内传出去的,可是现在呢,我们的大豆少的可怜,进口大豆几乎占据了国内的大豆产业,可以说国内的大豆不是依靠市场经济在存活,而是情怀。 土地是我们农民赖以生存的东西,我们对土地是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我们更期望通过土地能赚取的收益让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所有一切只讲情怀是不行的。 
我们是农民,热爱脚下的土地,但,我们更要生存。 ------------------------------------- 更多农业热点新闻,更实用的农业技术,更色彩的农人生活趣事尽在”农医生资讯”微信公众号(微信号:newsonline1 ←长按可进行复制呦)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