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莱芜市始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大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加快培植壮大黑蒜、山楂、茶叶、食用菌和中药材等特色新兴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新兴产业从低端走向高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再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 过去按吨卖,现在按头卖—— 黑蒜项目改变大蒜种植卖“原字号”历史 黑蒜以及黑蒜浓缩制品实现高附加值、营养价值高的大蒜系列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规模化生产,延伸大蒜产业链,实现黑蒜产品多元化发展。 改变莱芜市种植姜蒜卖“原字号”的历史,过去按吨卖,现在从按斤卖到按包、按头、按瓶卖,极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由普通生活调味品向新型功能性保健食品的转变,对当地大蒜的标准化种植起到较大推动作用,实现高品质、高附加值大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 黑蒜项目产业发展,逐步实现大蒜加工业集聚化、精深化发展的新路子,打造规模大、档次高、辐射面广的大蒜精深加工企业集群,巩固提升莱芜大蒜产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今后重点围绕寿司姜、黑蒜制品大项目这个平台,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扩大市场增值空间,实现多元化发展,打造莱芜市农业经济新增长点。”莱芜市市裕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栋介绍。 去年,全市山楂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电商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 山楂产业发展势头红红火火 莱芜市地处山东中部,土地多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四季分明,非常适宜山楂种植。 其中,位于南部山区的莱芜市凯瑞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盛产的山楂,同一品种较生长在其他地区的果实相比,果实着色全,果肉硬度大,耐储性强。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社,带动周边17家山楂种植专业合作社及个体工商户的成立,累计带动周围妇女剩余劳动力万余人就业,累计发放工资上亿元。 近几年,先后注册“大南山”、“上善宴”、“有位佳人”“御邦”和“新娘阿花”,其中“大南山”牌脱水山楂干销量全国领先,开发研制“上善宴”牌花草茶、“御邦”、“有位佳人”牌山楂酒等系列产品。2016年莱芜市山楂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电商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国内山楂产业着名品牌,让全国人民提起莱芜,不仅知道‘三辣一麻’,还有‘一酸’,那就是山楂。”莱芜市万邦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亓宪瑞说。 全市全年生产干毛茶产量20吨,产值达2000万元—— 茶产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莱芜市生产的茶叶具有“叶片肥厚、耐冲泡、内质好、滋味浓、香气高”等特点,黄酮、儿茶素、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同类南方茶叶,硒含量达到农业部颁布的富硒茶标准,培育出莱芜绿、精罗汉、高山龙井等自主品牌。截至目前,全市茶叶种植基地已发展到7处、4013多亩。 据统计,莱芜市全年生产干毛茶产量20吨,产值达2000万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品牌和龙头企业。像山东五福茶业“齐鲁干烘”品牌、龙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龙山大观”品牌、天森茶叶公司“六穆”品牌等。据初步统计,莱芜市从事茶叶经营的公司(门店)150余家,年销售茶叶2000余吨,销售额达到4.86亿元。预计三年后,莱芜茶叶种植可达到3万亩,茶叶产量1200吨(成品茶),每年可提供税收5000万元。 截至目前,全市发展食用菌合作社15家,工厂化企业3家—— 食用菌产业全面发展遍地开花 截至目前,莱芜市发展食用菌合作社15家,工厂化企业3家,形成以方下、苗山、高庄、大王庄、茶业口为主的平菇生产基地,以寨里、苗山、辛庄为主的黑木耳、香菇生产基地,以杨庄、张家洼、牛泉为主的工厂化金针菇、杏鲍菇生产基地。 许多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乡投资食用菌种植,食用菌产业在莱芜遍地开花。全市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家,食用菌生产企业2家,种植农户1000余户,年产各类鲜菇6.5万吨,产值约4亿元,生产品种主要包括平菇、金针菇、茶树菇、黑木耳等8个品种。其中,平菇年产量4.6万吨、金针菇1万吨、茶树菇0.3万吨,其他菇0.6万吨。“莱芜市食用菌产业的兴起,源于几个村民的尝试,现在经过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撑起全市农村经济的一片天,2016年底食用菌产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4亿元大关。”莱芜市鑫汇食用菌专业联社社长张松杰说。 目前,全市白花丹参规模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金银花达到2万亩,带动全市中药材总面积达到6万亩—— 中药材产业以点带面稳步发展 莱芜市中药材主要以莱城区岳胜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莱芜紫光生态园有限公司为龙头,以苗山、辛庄、雪野、汶源、和庄等镇(街道)为重点区域。目前,全市白花丹参规模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金银花达到2万亩,带动全市中药材总面积达到6万亩,产值达到1.8亿元。全市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37家,以中药材种植、提取、销售为主的规模以上龙头企业3家,中药材年交易量逐年上升,莱芜白花丹参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价值达到1.01亿元。谈及下步发展时,莱城区岳胜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李奉胜介绍,“针对品种选育、科技研发、产业化发展、市场信息不畅等制约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多重障碍因素,应优化区域布局,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实现中药材产业升级改造,力争到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0000亩,产值2.5亿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