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土壤健康决定了农产品的质量、产量和安全性。然而,我国土壤由于过度利用而严重退化,出现许多土壤问题,制约着农业的高速发展,像土壤酸化、土壤板结、重金属污染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占耕地总面积10%以上,所以我国土壤修复调理迫在眉睫。 3月1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化工行业分会、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中微量元素肥行业分会主办的土壤修复与土壤调理剂论坛邀约土壤修复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为关注土壤改良,土壤健康的业内人士奉上一场知识盛宴。 都知道我国土壤现状,重金属污染严重,土壤酸化/碱化面积在增大,土壤板结、土传性病害等问题也成为新的疑难杂症,如何修复被损伤的土壤?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静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静研究员在重金属污染方面深有研究,他讲解到,目前重金属污染修复有化学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修复,有不同的有效方法,可分为改土法、固化、淋洗、钝化、有机质改良、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有效修复技术。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建明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建明研究员认为土壤修复改良有三大途径,矿物质技术、有机质技术、微生物技术。当下以土壤调理剂、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肥等为代表的产品则成为当下土壤修复的选择,截止2016年11月农业部批准的土壤调理剂登记证共107个。市场上流通的菌肥多是三种以上复合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抗土传病害效果远远大于单一菌种。 我们认为中国农业正处于由化学农业转向生态农业的阶段,因为生态农业是智力土壤污染、改良土壤生态环境的根本途径,国家政策也有意将农业发展向生态农业、健康农业方向引导,像颁布“一号文件”中对农业发展的解读,以及去年颁布的“土十条”等,都意味着土壤修复中蕴含着新市场,新商机。 国内不少科研院校都在土壤修复领域有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不少专家学者对于土壤修复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像广东地球土壤研究院的万洪福老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胡树文教授等也依据研究案例,在现场做了相关技术分享。 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土壤修复领域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虽说目前农业部已经对土壤调理剂所要修复的土壤进行了详细的划分,酸性土壤、碱性土壤、沙质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等,但没有一个规范化的土壤调理剂标准,而随着土壤健康这一版块愈加受到大大小小不同级别企业的青睐,市场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乱象,单就土壤调理剂、菌肥市场反馈,就出现不少的低质产品。 从专家老师的分享中,我们得知只有土壤健康安全,才有农产品的健康安全! 我们不由得进一步深思,什么才能称得上是健康的土壤? 每个人的解读都不同,但是我们却清楚50年前的中国土壤比现在的土壤要健康,要恢复到有机质含量适宜、PH适宜等适合生物群体生存的良性土壤环境,尚需一个漫长的时间。 “关注土壤健康,4期肥料版原创专题将和大家一起深度探讨如何提高土壤生命力,还植物本来生存环境!加微信ZLJ506863770,我们一起聊聊土壤的那些事,也欢迎大家多推荐优质土壤修复产品和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