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三农”工作继续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要目标。 
我国农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在进入了新的阶段,由之前的粮食缺乏变成了部分粮食产能过剩,部分粮食供给不足的情况。就拿供应过剩的玉米来说,据报导目前国内库存玉米2.6亿吨,因为前几年玉米收储政策让国内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总量提高但是玉米的生产力并未提高多少,单位生产成本远比国外高。 
而玉米出口大国美国得益于机械化程度高和政府对农民的“高额”补贴,产能不断上涨,导致整个国际玉米价格在不断下跌,相比之下国内玉米竞争力不足。据人民日报报道:去年我国粮食的总产量12324亿斤,进口粮食2500亿斤。 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何国内粮食供应过剩,还要这么大规模的进口了?国家要发展,要与国际社会接轨,历史早就证明闭关锁国只会导致落后,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有未来。 
粮食作为国家民生问题的基础,可以说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目前国内粮食问题出在粮食的种类和产量上,部分粮食产能过剩但是生产成本比国外高,部分粮食供应不足需要进口,所以为了提高国内粮食的生产力,与国际粮食价格接轨,改革势在必行,让市场决定农产品价格。 
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了对于农业的改革要把“农民增收”放在首位,农业改革不仅仅是调整供给体系和提高生产效率,还要让农民有事做有钱赚,让农民富起来;既然是改革就必定会带来阵痛,必定会有部分群体被淘汰,值得欣慰的是国家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坚持改革的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相比于国家的政策调整和长远规划来说,农民朋友更加关注的问题是开春之后种什么。粮食改革,对于农民来说余下的时间不多,需要在开春之前安排好这一年的计划,清楚具体的政策之后才能决定是否种植,还需要对农地进行重新规划,建立配套设施,引进农机,像种子、化肥、农药、农业保险、农业贷款、粮食销路等都需要时间去准备;做到心里有数,袋里有钱才能安心投入农业生产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