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内小麦期货已出现很多年,但在国内似乎“水土不服”,在大部分小麦主地区都是传统农民做贸易商的中国,期货很少被使用,其对粮食作物的影响微乎其微,这点与油脂及粕类行情不同。因此,使得国内小麦行情连年走弱的根本原因还是供需方面的变化。市场普遍预计2015年的小麦行情将会弱于往年,并且从下图中可以看出,近期小麦价格已经出现下行走势。笔者认为,价格维持弱势的原因主要是供应端总量不断增加,而需求端持续疲软。所以,笔者就国内外供需基本面变化对行情的影响做如下分析:

一、国内小麦供应基本面宽松
今年以来国家临时存储小麦拍卖累计成交450.87万吨,同比减少545.21万吨。这使得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数量为1833万~1933万吨,其中江苏298.56万吨,安徽531.79吨,河南940.91万吨,湖北145.17万吨。再加上截至2015年7月20日河南、江苏等9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新产小麦4248万吨,其中小麦托市收购1454万吨,这么庞大的小麦供应量都将充斥在下半年的市场购销中。因此,笔者对后市走势并不看。另外,据农业部监测,夏收小麦产量将在上年恢复性增产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初步预计2015年全国小麦产量约2330亿斤,同比增加30亿斤。而根据国内小麦供需平衡表可以看出,市场预估2015/16年度国内的需求将在2325亿斤左右,勉强消化今年的产量,而国储的近2000万吨小麦约400亿斤的储备将给市场庞大的压力,价格上涨空间将会受到很大的抑制。

二、面粉加工及饲用需求低迷
随着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小麦下游市场的需求始终不旺,面粉加工以及饲料行业均不景气。目前一些大中型的面粉企业表示是在赔本保市场,而一些小企业则是阶段性停产或倒闭,食用小麦用量维持在偏弱水平。而从小麦饲用需求来看,小麦主要是作为玉米的替代原料,但是2014年国内玉米丰收,玉米价格整体低位运行。据统计,主产区陈小麦与玉米价差在每吨350元左右;近期新麦与玉米价差也在100~200元/吨之间,因此小麦替代玉米作为饲料不具价格优势。虽然今年部分地区小麦不完善粒超标,可能会有一部分流入饲料市场,但由于玉米市场偏弱运行,且大麦、高粱等替代品进口势头强劲,1~5月进口大麦438.9万吨、高粱426.8万吨,同比分别增2倍和3倍。因此,小麦饲料用量被挤压严重,饲料用量恐不及市场预期。在小麦下游需求面如此疲软的情况下,小麦价格不及往年的现象也可以理解。
三、国际供需宽松格局延续
今年全球小麦已经是连续第三个年头呈现产大于需的状态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6月份报告显示,2015/16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计为7.23亿吨,虽然较2014/15年度的创纪录水平下降0.8%(610万吨),但仍然是历史次高水平;全球小麦消费量预计为7.16亿吨,同比增加0.5%(360万吨);产量大于消费量720万吨,全球小麦连续三年产大于需,库存持续增加,预计达2.01亿吨,将创13年来的新高,同比增加1.4%(280万吨)。在供需宽松格局下,下半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易跌难涨。并且从国内外价差来看,因美国小麦在全球市场仍缺乏竞争力,以及美国中西部软红冬麦种植带天气状况改善,有利于收割,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货本周整体下跌,周四收涨,CBOT-9小麦合约24日收报5.21-1/2美元。9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FOB价格为230.2美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952元/吨,比去年同期跌13元/吨。虽然国内外小麦市场联动性不强,但在巨大的国内外价差以及国产优质小麦供应偏紧的格局下,下半年我国小麦进口可能会增加,进一步加大国内供给压力。因此,后期国内小麦仍将处于弱势格局中。

综上所述,在国内小麦供应量不断增加,而需求面不见好转的情况下,国际小麦的低价对国内小麦市场的冲击也将不断增强。这些都会使得国内小麦行情很难走出困境,仍将维持弱势。笔者建议,面粉厂可适度尝试期货上的小麦套利保值,这样既可以不必为年低前价格上涨而大量囤粮,也不用担心近期大量备货而后期价格不涨或是下跌带来的仓储费用及额外成本支出;贸易商则要尽量减少库存,做到多走量少囤库,灵活面对市场变化;农户方面不要过分惜售,看高后市,只留好麦,卖空次麦。并做好小麦储存保管细节,保住粮、保好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