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1-12日,全国农田节水项目管理与技术培训班在成都举办。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土肥水技术推广部门的代表120多人参加了培训。全国农技中心谢建华副主任出席并讲话,四川省农业厅肖小余总经济师、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耕肥处有关领导等到会指导。培训班通过专家报告、专题研讨和现场教学等形式,总结“十二五”期间节水农业工作的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当前节水农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明确“十三五”期间节水农业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培训班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田节水技术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节水灌溉工程农田面积达到4.09亿亩,2015年全国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已超过7000万亩。二是农业用水效率不断提高。到2013年,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比2002年提高了18.2%。全国平均粮食水分生产力从0.82提升到1.03公斤/方,较2002年提高了24.7%。三是农田节水技术不断丰富。探索出适宜不同区域特点的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测墒灌溉、水田控制灌溉等节水农业技术模式,技术成熟易用。从培训交流情况看,各地农田节水项目进展顺利,技术集成加快,试验示范规模扩大,取得了很好成效。 培训班强调,在资源环境压力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推广农田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国家通过启动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试点等工作,带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加大对节水农业的投入,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工作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培训班要求,“十三五”期间,各地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导,以提高农业生产用水效率为核心,按照中央要求和农业部的部署,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抢抓机遇,切实因地因水做好农田节水技术有关工作。一是强化用水保障。加强田间节水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合增粮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等相关项目资金,完善农田灌排、集雨蓄水和水肥一体化、墒情监测等设施设备,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增强农业抗旱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推行适水种植。根据水资源禀赋调整种植结构,实现量水生产、适水种植。同时,要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适植用水。三是改进灌溉方式。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发展,加快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改进灌溉方式,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管灌、微喷灌等高效灌溉技术。四是发展旱作农业。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坚持蓄水和保墒并举,通过等高种植、垄沟种植、深松耕、土壤改良、保护性耕作等措施营造土壤水库,提高蓄水保水能力。五是推广水肥一体化。以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棉花、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为重点,推广膜下滴灌、微喷灌、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模式,促进水肥耦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