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我国土地流转、土地集约化管理趋势加快,新药械的发展应用势头凶猛。植保无人机通过空中喷洒种子、农药,帮助节省人力、物力,可以说是近两年来药械行业里最吸引人的产品。 我国无人机植保行业虽说已经发展了十几年,并且市场上也十分需要,但目前行业面临的现状却是“叫好不叫座”,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孙立武: 又是一年春耕时,全国春播已如火如荼的展开,截止到4月中旬,全国各类农作物已完成春播计划的22.6%。后期随着春耕陆续结束,农田管理就要马不停蹄的开始。作为农业大国,18亿亩的基本农田,农田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员,植保工作自然是重中之重。 然而,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日渐紧缺,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我国每年农药中毒人数有10万之众,因农药残留和污染造成的病死人数更是闻者伤心、听者流泪。 
办法总比问题多,2004年,无人植保机登上国内农业的历史舞台,作为一种农业现代化工具,可以通过空中喷洒农药、种子,帮助农业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省水、省药。并且具有远距离遥控操纵、不受地形限制、喷施效率高、作业安全等优点,使得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植保无人机却始终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在于,国内植保无人机行业面临着研发制作力度不足、缺乏配套的施药技术、用户购买成本偏高、国家政策扶持力度薄弱、无人机飞行员缺乏农业知识、安全事故处理困难等等众多问题。有专家表示现在市场上80%的植保机不合格,在喷药作业上并不实用。 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当今时代,推广力度很关键,但前提一定是酒足够醇香。植保无人机要想推广开来,最关键的是要提升本身技术的整体科研制作水平。 在美国、日本等国,植保无人机发展较为成熟,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但考虑到中国农田分布状况的特性,植保无人机在国内的研发要加大力度、推广群体和对象要更为明确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土地流转、土地集约化管理趋势加快,农田布局有所改善,对于植保无人机而言,适用的群体应更倾向于专业化的农业服务组织比如专业合作社等,这些组织管理相对严格,作业更加专业,能够对飞机形成合理使用和有效维护,可显著降低事故率,这些将为植保无人机大规模推广形成必要条件。 
植保无人机的使用已势在必行,作为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助推剂,也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2014年农用航空被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2016年2月,农业部印发《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要求淘汰传统喷洒工具,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并且在2016年500个县试点,重点推进高效植保设备等等。政策暖风拂来,无人机植保行业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 相信经过行业企业与国家扶持的共同努力,提升扶持力度和科研制作力度、加强配套施药以及人才培养等等,植保无人机必将成为现代化农业种植的标配,真正的将农田管理从地面转向空中,让农田管理更加高效,更加智能化,坚信那一天不会太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