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哈尔滨4月14日消息(记者乔仁慧)黑龙江哈尔滨市双城区韩甸镇白土村村民王金龙,近年来,跟据当地的土质环境,找准市场,在黑土地上种植花生,组建合作社,利用多年的资金积累和技术优势,又成立了全省唯一一家花生种植机械制造企业,既满足了本地花生种植户的需求,还外销到吉林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花生大王”。王金龙依托当地的“农娃”品牌,逐渐构建出一条从种到收到初加工进而发展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带领家乡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 
在哈尔滨市双城区韩甸镇白土村, 翠翠花生专业合作社理事、哈尔滨市兴瑞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经理王金龙正在地里指挥农机进行整地,准备播种花生。王金龙告诉记者:“今年合作社一共5000多亩地,3000多亩的花生,剩下的种马铃薯,我的花生是有机的,品质好,不愁卖,马铃薯今年种的少,都是有订单的,避免风险。今年种马铃薯的多,我就少种了。” 聊起花生产业,王金龙就打开了话话匣子。一直以来,白土村都以种植玉米为主。随着生产资料和土地租金的上涨,种地成本不断增加,玉米效益不理想,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当年,才二十几岁的王金龙琢磨,为什么不能改种经济作物?他先后试种过西瓜、香瓜,但市场波动都比较大,收益不稳定。经多方了解得知,家乡土壤属沙质土,比较适合种花生,“当年种了120亩获得成功,纯收入达到10万元,坚定了我扩大种植面积的决心。”为提高种植的技术水平,王金龙远上山东等花生主产区学习,引进大垄双行栽培方法,增加了保苗株数,提高了通风透光率。淘汰了本地传统品种,引进囗感更好、产量更高的优良品种。目前,花生亩产量由原来的175公斤提高到230公斤左右,亩效益也超过千元,是玉米收益的2倍。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2015年,王金龙的花生种植面积达到680亩,总产量15.5万公斤,亩效益达到1100元,实现纯收入75万元。全镇花生种植面积达到了4万亩,外销花生175万公斤。 王金龙说:“去年我又尝试种了270亩的有机花生,按照标准化种植技术进行生产,有机花生虽然亩产降了75公斤,但价格每公斤达到7元,亩纯收益实现1700多元,比普通种植亩增收600元。” “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是王金龙一直认定的理。每年初,王金龙都与本村花生种植户签定销售订单,明确收购价格,不管市场价高与低,秋后都做到信守承诺,保护农民的利益。当周围的农民看到他种花生挣到了钱,纷纷开始效仿,王金龙无私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村民,还为他们代购种子、农药和化肥等生产资料。在他的带动下,全村近70%的耕地都种植花生,实现了连片规模生产。为了让自己种植花生更上一个台阶,王金龙自行研制了花生播种机、覆膜机、摘果机,并批量生产。目前,双城区95%以上的种花生机械来自于他的农机公司。几年来,公司共销售机械2000多台,销售额1600多万元。 
种得好还需卖得好。几年来,他多次到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联系客商找市场,与当地花生加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障花生销售顺畅。“每年初,我与本村花生种植户签订销售订单,明确收购价格,不管市场价高与低,秋后定信守承诺。2015年,白土村花生每斤收购价比市场价高一角钱。” 花生种植户多收入15万多元。2014年,经王金龙直接外销的花生总量达到440万斤,白土村也成为双城区最大的花生集散地。今年截止到目前,已外销花生350多万斤。 几年的摸索实践,王金龙感觉仅靠原料销售一方面效益不稳定,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利润被中间商赚了。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合作社决定走精深加工的路子,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王金龙着手筹建了哈尔滨市瑞土食品有限公司,主要开发生产五香花生、盐水花生、吊炉花生等系列产品,并使用双城区产业化协会的农产品公共品牌“农娃”,把花生产品定位在高端市场,预计效益可实现翻番。今年上半年可投产,年加工能力5000吨,加工量将达到全区花生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王金龙的带动下,目前哈尔滨市双城区花生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一个重要方向,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其中,白土村的“小花生”成为了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