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15日消息(记者王丰)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诗赋作画,墨浸桃花,谁人知己对饮茶。”在文人墨客那里,茶是心里的情思,无言的知己,而在茶农和制茶人那里,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茶都更像是一种上天的恩赐。 笛卡尔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而茶叶也是一样的,“茶只不过是一片叶子,是自然界最廉价的东西,但是它是一片被赋予了文化韵味的叶子”。正是这一片有文化韵味的叶子,给了当地百姓太多太多的回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山里的布依族开始采集茶青,炒制新茶,也许以前世世代代的布依人只是单纯的享受着茶叶带来的清香,过着茶余饭后艰苦而平淡的日子。而在以后漫长的日子里,人们也开始尝试着把这种茶叶做的更加精细,挑选什么季节、什么形状的的叶子,用什么样的温度、什么样的方法让它的香味更加浓郁。慢慢地,炒制好茶成为一种精致复杂而只能为少数人掌握的手艺。人们也在品茶时,也开始用美妙的语言给它无尽的赞美。它也开始跟随商人的马队,在贵州高原的崇山峻岭间,穿过一条条神秘的茶马古道进入明、清皇室的深宫大院,进入历史的舞台。这时,都匀的茶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叶子。 在都匀采访期间,我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茶叶的魅力,人们谈到它时,会讲起与它相关的故事传说,会从非常细微的角度去品评的它的优劣,并在这种讲述与品味中感受到生命的丰润,获得无尽的精神享受。 而现在,茶作为一种产业在也在给都匀人带来越来越多的物质回赠,普通老百姓可以通过采摘茶青、炒制茶叶赚取手工费,茶农、制茶人则通过成立合作社、成立企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随着产业的发展,人们的日子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红火。 如今,随着交通区位优势的改变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让养在深闺的“都匀毛尖”从山野奔向更远的远方,又成了当地茶业发展的新课题。 这让我深深感到,茶是一种生命的精灵,它自身也在不断地成长,每一个新的时代,也都在赋予它新内涵,给予它新的生命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