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春来新茶香》第一篇:碧螺春香百里醉
2016-04-10   来源:日照农批网  作者:mhmee   字体:【 】  浏览:31次   评论:0

导读 :碧螺春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因其汤色碧绿、卷曲如螺,又被称为“碧螺春”。从此,“碧螺春”名满天下。眼下,又是碧螺春的采摘上市季节,中国乡村之声特别报道《春来新茶香》今天带您走进苏州太湖洞庭山的茶园,感受碧螺春的独特魅力。

阳春三月,江苏省苏州市太湖边的洞庭山上,放眼望去是成片茂密的琵琶和柑橘林,然而,这里不仅仅是果园,更是一座茶园,生长在果树下的茶树才是真正的主角。果树与茶树间种,使这里生产的碧螺春与生俱来就散发着花香果味。记者在苏州吴江区东山镇采访茶农葛爱凤每年三月,茶季开始,苏州吴江区东山镇的葛爱凤都要和母亲一起,天不亮就进山,采摘春茶。为赶在清明前制成明前茶,葛爱凤母女每天要在茶园工作近六小时,长时间的采摘,手指也变了颜色。 葛爱凤:这个嘛,这里就是芽,从这个部位采,这里是最嫩的地方,下面这个带老斑的就不要了。 记者:早上几点钟开始采茶? 葛爱凤:早上的话五点钟,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开始了。现在正是抢时间,下雨天也要过来采,一天采五到六个小时,然后下午回去捡。 记者:看到你的手指都黑了。 葛爱凤:对啊,因为这些天每天都要这样嘛,你看我的手都很毛躁。 记者:一天要采多少? 葛爱凤:三斤左右。

刚采出的新鲜芽头碧螺春对采制的工艺要求十分严格。采摘,是第一关,碧螺春的采摘标准是”一芽一叶” ,所谓“一芽一叶”是茶树新梢的第一片叶子刚展开,采茶只能采这新芽和第一片叶子。500克茶需要采这样的一芽一叶近78000个,需要采茶工采78000次,十分辛苦。采茶工王艳春: 王艳春:碧螺春采就是把树枝上的老枝一个一个掰下来,然后按着这个芽叶,采这个芽叶,一次一次,从上往下掰,要从上往下,这样看的比较清楚,不会有遗漏下来的了,只要采到嫩头就可以了,不要采到老叶子,要有耐心。这个是传统行业,总得要有人保护,以前从很早开始就是这么采了。

采茶工王艳春在果茶间中的碧螺春茶园采摘洞庭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据近代《太湖备考》记载,洞庭东山碧螺春石壁,有野茶数株,其香异常,名“吓煞人香”,这大概是碧螺春最早的名字。后来,康熙下江南,觉得这个名字不雅,因为碧螺春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摘于早春,便御赐了碧螺春这个名字。苏州吴中区碧螺春茶业协会秘书长季小明: 季小明:第一个我们太湖山水资源是天下独一的,无法复制的自然资源。碧螺春茶叶是果茶兼种,一体化生态模式,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洞庭山碧螺春。第二个是独特的种子优势,一千多年的湖道环境和人工选育,形成了独特的种子资源。第三个是我们独特的手工技艺优势,碧螺春茶采用纯手工的采制和炒制,几百年来世代传承,炒制技艺已经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火干燥定型后的碧螺春茶上好的碧螺春,一定要上午采,下午拣,晚上炒,所有的工序需一天之内完成,这样才能保证它的鲜嫩与香气。而这其中,炒制技艺尤为关键,碧螺春素有“三分靠原料,七分靠炒工”的说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人严介龙传承严介龙出身炒茶世家,16岁开始学习炒茶,获得过全国卷曲型碧螺春茶特等奖。在严介龙看来,真正好的炒茶师傅与茶和炒茶锅之间是心灵相通的,这需要一定的天分和极高的领悟能力。严介龙花了四十年才练就了今天这样的技艺。 严介龙:好的碧螺春,真的好的炒茶师傅,在炒茶锅上真的可以和茶锅对话,闭着眼睛也能做出好茶的。我一直推崇一种叫做古法炒制,下面烧火的时候柴火离锅60-70公分之间,这样你手在上面手心能感觉到温度的,首先要把茶叶外面碧给杀青定位。温度降下来了之后要揉,用大拇指把这个转过来,不能粘锅底的,还一个是搓,到后来烘焙,这个是起毫,这时候火候是关键的不得了的,碳的温度正好在100°左右,不会焦,最后尾培烘干,这样茶的外形香气很干净,汤色有鲜活的感觉的。

炒制杀青

上午刚采的茶叶,中午就要开始进行炒制现如今,碧螺春茶的生产也面临着人工成本不断增高的困境,目前有小一部分茶厂采取机器代工,以此节约成本,增加效益。对此种做法,严介勇坚决反对, 严介龙:绝对不能用机器来做,机器做了以后真是觉得,碧螺春要灭亡的,每个工艺,每个用的原料,像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都是有道理的,你不能违背它的。由于受到寒潮侵袭,今年碧螺春茶产量有所减少,但是价格和去年基本持平,普通的碧螺春茶在1500到2000元之间,特级茶则是在3000元以上。针对变化的市场需求,碧螺春也不断的调整结构,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季小明:我们东山镇有茶农17025户,折算下来,户均产收入在12600元。在销售上,我们现在是压制特一级碧螺春的产量,重点生产中低档的碧螺春,以满足钟爱碧螺春的广大消费者。当然特一级的也要生产一部分,毕竟也有一部分的消费群体。中低档碧螺春,特别是500元以下的还是供不应求的。因为每年我们也就100吨的产量,面对这么多消费者肯定是供不应求的。 有限的产量,不错的行情,让一些其他品种的茶叶也想办法挂上碧螺春的名头,一度市场上碧螺春鱼龙混杂。东山镇副镇长杨忠星认为,在正统碧螺春的保护与传承中,品种的保护是源头治水,却又不仅限于此。 杨忠星:我认为呢,保护碧螺春品牌呢,有三个东西是我们保护与传承的灵魂。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地方品种,这是我们灵魂之一 ;第二个是我们传统的果茶兼种模式,这个是保证碧螺春茶的品质;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手工制作技艺,这个是我认为碧螺春茶保护中的三个灵魂。

晚上,在茶馆里边品碧螺春新茶,边听昆曲,是苏州人的最爱。绿茶中,唯有碧螺春是采用上投法冲泡,即先放水,后放茶,以保持茶叶的鲜香,和茶汤的清澈。 严介龙:品尝碧螺春味道的三大秘诀,第一,舌尖,略微喝一点,喝茶是不是涩,辣的感觉,因为越少,舌尖上最有敏感度。第二步,可以在嘴里咕一下,慢慢品,叫微甘,看是不是醇。第三步,要大口喝一下,你如果闭紧嘴巴,喉咙里香气会出来,这才是好茶。你光是闻着香那不是好茶,真正的好茶是内香。 螺状的嫩芽在水中慢慢舒展,淡淡的清香也随之溢了出来。伴随婉转动人的昆曲,正应了姑苏独有的味道与格调。如同苏州人的生活,平淡且悠远,细如流水。 记者手记工匠精神锻造千年春茶

琴声袅袅,茶叶飘香,

千百年来 茶叶在我国已经完全超越了普通饮料的概念,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一种情趣寄托,出现在中国人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 碧螺春作为中国绿茶的代表之一,其中所蕴含的文化韵味也不是一篇报道就能够完全包容。

苏州平江路伏羲茶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知道是不是从这句话开始,江南这两座城市便卯上了劲,连茶叶也是,杭州有西湖龙井,苏州有洞庭碧螺春,前者以香艳著称,后者以清淡自居。 当地人形容碧螺春“像一个苏州姑娘”,需要精心呵护。从泡碧螺春茶就是可以体现,比如冲泡的水就不能太刺激,最好70℃,手摸杯子,微微觉得有点烫即可。太强烈的沸水和急躁的心,泡不出也品不好碧螺春。 与龙井、毛峰、毛尖等天然成型的绿茶不同,碧螺春的卷曲形靠的是精湛的炒制工艺,这套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手工艺也一直让产区茶农引以为傲。碧螺春也有三分靠原料,七分靠炒制的说法。采访时,也亲身体验了一把炒茶师傅的不易,刚伸手入锅里,就被强烈的热气吓到本能的缩了回来,更别提用手来回翻炒了。而在炒茶大师看来,只是把这一套流程做下来,哪怕是和师傅教的技艺分毫不差,也还做不出真正极品的碧螺春茶。

记者采访严介龙苏州东山镇茶叶协会会长严介龙获得过全国卷曲型碧螺春茶特等奖,算得上是大师级的炒茶工,他告诉我,炒茶的最高境界是与炒锅、茶的心灵相通,合而为一,当然这除了需要极高的领悟力之外,更需要多年来扎实基本功的积累。通过和严介龙的对话,不仅对他的工匠精神肃然起敬,也觉得这也应了所谓“苦练七十二变,方能笑对八十一难”的道理。或许,我们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需要这样一种工匠精神吧。碧螺春精致复杂的制作工艺,令碧螺春茶价格不菲,当地政府现在也在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多生产一些低价位的茶,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尽管在传统工艺师傅们看来,碧螺春茶只有高价格才能保证它的品质,但我觉得,茶叶本是中国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凭借消费能力,大家各取所需,只要是真正原产地的碧螺春茶,低价位的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记者:杨滢 景明 张斌超

编辑:陈 磊

责任编辑:杨 路

Tags:《春来新茶香》 一篇 责任编辑:mhmee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茶还可以这么喝 你不知道的神奇味.. [下一篇]互动|您家的宽带上网快吗?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