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有文化的时令美食:咀嚼人生味
2016-04-06   来源:怒江农批网  作者:兽人飞   字体:【 】  浏览:38次   评论:0

欢迎您关注中国乡村之声推出的特别节目《名家诵读:我们的节日——清明》,邀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教授一起走进清明,聆听和清明有关的文学经典,重温清明的节日习俗,从曾经的经典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清明习俗之饮食

寒食野望吟

作者:白居易

朗读:黎江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专家采访

萧放,男,民俗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民间文化史、岁时节日与礼仪民俗等。先后主持承担与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与表彰。

中国人很重视饮食的祭祀,为什么重视食物来献祭呢?中国传统就是说,我们很强调时令,我们会在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时令,这个时候有新鲜东西出来的时候,我们很愿意把这种新鲜的东西、很美好的东西、很珍贵的东西,首先献给神,包括我们的祖先。

祭完祖先他们要踏青,他们要把这个东西在坟地里吃掉,吃了以后,以前是寒食,它是冷食,冷食是可以吃的,冷食做得很漂亮很好,很多人愿意吃。寒食就清明时节那个冷食是美食,所以有句俗话叫“懒妇思正月,馋妇思寒食”。所以祭祀的食品,既了祖先,然后我们再享用,清明踏青饮餐这个东西。而祭的祖先,祭的神灵和这些食品,对于我们来说吃了之后可以有福分,因为是分福了,给大家吃,这是一个有文化力,本来一个普通市民祭祀之后有文化的性质,文化力了,我们分享了,我们有福,这是中国人祈福的心态的表示。

从古代开始,一直都是用这个祭品,用鱼或用肉,有的地方用鸡蛋,特别是清明节很多地方要吃鸡蛋,因为我们的生命是从鸡蛋里面来的,神话,商朝祖先因为吃了燕子蛋之后才生出商代人,后来民间也有这个卵式神话这个传说,加强这个意识,后来觉得清明节吃蛋也是可以对我们家族的繁衍有好处。

大家知道清明节祭亡人,实际上是祈求生命的延续,还有一个原因,实际上就是我们传统社会长期还是物质匮乏,长期吃不到好的,吃不饱。他认为过节的时候就给祖先吃好、吃饱,满足物质的这种需求是最基本的,所以中国人长期在节日里边总是吃得很丰盛,因为平常吃不好。现在就不一样了,另外一种形式。当然现在我们说你祭扫的时候,顺便踏青的时候带上一些食品大家来分享,我觉得也挺有意思的。

故人往事

戴车匠

作者:汪曾祺

朗读:田龙车

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

一到快过清明节了,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说是清明吃螺蛳,可以明目。买几斤螺蛳,入盐,少放一点五香大料,煮出一大盆,可供孩子吃一天。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有一支小弓箭,附在双股麻线拧成的弓弦上。竹箭从竹片窝成的弓背当中的一个窟窿里穿过去。孩子们用竹箭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狮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弓背弯成满月,一撒手,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相当远。在平地上,射上屋顶是没有问题的。

家家孩子吃螺蛳,放螺蛳弓,因此每年夏天瓦匠捡漏时,总要从瓦楞里打扫下好些螺蛳壳来。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螺蛳弓都是车匠做。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外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其实不管是鸡蛋也好,螺蛳也好,春饼也好,是在纪念节日,同样也是在咀嚼人生,这些节日食品被赋予了健康、长寿、丰收、生命延续等等更多的意义,这也正是我们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欢迎您继续关注《名家诵读:我们的节日---清明》,和我们一起聆听经典,重温传统。

为你

推荐

清明: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节日

我们的体面就是祖先的光荣——清明祭祖:体悟生命,传承良善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原来这么美!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编辑:陈金梦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Tags:文化的 时令美 责任编辑:兽人飞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盘点玉米、大豆、棉花价格新政 今.. [下一篇]农村“两权”抵押贷款 好政策该如..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