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4月5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清明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先后到雅安、凉山和昭通、临沧,就党建工作和组织工作服务脱贫攻坚进行调研。调研期间,刘云山表示,脱贫攻坚关键是有一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要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用好干部工作指挥棒,推动干部力量向贫困地区倾斜,注重在扶贫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选优配强党政一把手,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 刘云山还表示,对在脱贫工作第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干部要重用。要坚持抓党建促扶贫,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大选派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力度,使基层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 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党国英认为,要切实发挥驻村干部扶贫帮困的能力,还需要广开门路、互相协作、营造环境: 党国英:脱贫发展工作,有这样几个因素特别重要:一是贫困群体要有企业家精神,二是政府提供公共设施,三是制度体制的环境。现在抓干部下乡刚好能把这几个工作统一起来。派到村里面的第一书记、助理,能很好的和政府沟通。同时也可以帮助老百姓发展生产,甚至他自己就可以做带头人。这个事说起来容易,但实际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要把这个事情做好,有三个方面要注意。 第一选拔干部要广开门路,有的刚大学毕业两三年,派到村里头,可能起的作用就不大。从现有的村干部当中,发现一些能人,可能效果会更好。老百姓中间的发展经济的带头人,对老百姓示范作用很强,让他们做村干部,带头作用会更好。 第二是派到村里头的干部,要互相协作。一个人管一个行政村,如果不协作,效果不太好。因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分工的过程,一个村往往很难成为经济发达体,咱们国家珠三角、长三角都是一整个地区,一并发展以后,才使得这个区域的老百姓脱贫速度更快一些。 第三,一定注意发展商业环境。在农民当中,培养农民的商业活动能力。归根结底,发展是要促进社会分工。市场经济的过程发展的越快越深入,效果就越好。所以商业环境所要求的基本条件,政府也应该想办法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