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欢迎您关注中国乡村之声推出的特别节目《名家诵读:我们的节日——清明》,邀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教授一起走进清明,聆听和清明有关的文学经典,重温清明的节日习俗,从曾经的经典中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清明习俗之游艺 一、古诗诵读 破阵子 作者:晏殊(宋) 朗读: 黎江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二、专家采访 
萧放,男,民俗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民间文化史、岁时节日与礼仪民俗等。先后主持承担与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重建与传承研究》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与表彰。 习俗一 放风筝 放风筝清明节的习俗之一,一年四季都有人放风筝,但是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就说天地清明,清明风是比较和缓的,便于风筝的升高。 
其实有一个说法,古代说放风筝的时候,春天是在冬天之后,在一个漫长冬天,在家里待着,特别是北方地区在家里关了很久了,身体内部有很多的晦气,我们现在叫火,内里有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到野外,到郊外去放风筝的时候,人们放的时候要看上面,张开嘴巴,看着上边的线,风筝飞,嘴巴张开,这个晦气,不好的气息,身体这些东西就放出去了,然后再把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吸进来,身体就康健。 
习俗二 荡秋千 还有一个习俗就是荡秋千,荡秋千以前是寒食的习俗,后来移到了清明,这个也是一个很健身的游戏,很多诗歌来写荡秋千的情境。 
习俗三 斗鸡蛋 
再一个习俗,也是寒食节移过来的,就是斗鸡蛋。斗鸡蛋有两种斗法,一种是把鸡蛋用彩绘,看彩绘的效果来比试。还有一种就是斗鸡蛋坚硬的程度,互相来碰,看谁的鸡蛋先破,没有破的一方就是胜的一方。所以这是清明节的活动之一。 
三、名篇诵读 放风筝 作者:梁实秋 朗读:田龙 北平的风筝最考究。这是因为北平的有闲阶级的人多,如八旗子弟,凡属耳目声色之娱的事物都特别发展。 
我家住在东城,东四南大街,在内务部街与史家胡同之间有一个二郎庙,庙旁边有一爿风筝铺,铺主姓于,人称“风筝于”。他做的风筝,种类繁多,如肥沙雁、瘦沙雁、龙井鱼、蝴蝶、蜻蜓、鲇鱼、灯笼、白菜、蜈蚣、美人儿、八卦、蛤蟆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鱼的眼睛是活动的,放起来滴溜溜地转,尾巴拖得很长,临风波动。蝴蝶蜻蜓的翅膀也有软的,波动起来也很好看。风筝的架子是竹制的,上面绷起高丽纸面,讲究的要用绢绸,绘制很是精致,色彩缤纷。风筝于的出品,最精彩是“提线”拴得角度准确,放起来不“折筋斗”,平平稳稳。 
放风筝的线,小风筝用棉线即可,三尺以上就要用棉线数绺捻成的“小线”,小线也有粗细之分,视需要而定。线通常绕在竹制的可旋转的“线桄子”上。讲究的是硬木制的线桄子,旋转起来特别灵活迅速。用食指打一下,桄子即转十几转,自然地把线绕上去了。 
北平的住宅都有个院子,放风筝时先测定风向,要有人带起一根大竹竿,竿顶置有铁叉头或铜叉头,把风筝挑起,高高举起到房檐之上,等着风一来,一抖,风筝就飞上天去,竹竿就可以撤了,有时候风不够大,举竹竿的人还要爬上房去踞坐在房脊上面。有时候。费了不少手脚,而风姨不至,只好废然作罢。不过这种扫兴的机会并不太多。 
风筝和飞机一样,在起飞的时候和着陆的时候最易失事。电线和树都是最碍事的,须善为躲避。风筝一上天,就没有事,有时候进入罡风境界,则不需用手牵着,大可以把线拴在屋柱上面,自己进屋休息,甚至拴一夜,明天再去收回。春寒料峭,在院子里久了会冻得涕泗交流,线弦有时也会把手指勒得青疼,甚至出血,是需要到屋里去休息取暖的。 
风筝之“筝”字,原是一种乐器,似瑟而十三弦。所以顾名思义,风筝也是要有声响的,《询刍录》云:“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这记载是对的。不过我们在北平所放的风筝,倒不是“以竹为笛”,带响的风筝是两种,一种是带锣鼓的,一种是带弦弓的,二者兼备的当然也不是没有。所谓锣鼓,即是利用风车的原理捶打纸制的小鼓,清脆可听。 
我以为放风筝是一件颇有情趣的事。人生在世上,局促在一个小圈圈里,大概没有不想偶然远走高飞一下的。出门旅行,游山逛水,是一个办法,然亦不可常得。放风筝时,手牵着一根线,看风筝冉冉上升,然后停在高空,这时节仿佛自己也跟着风筝飞起了,俯瞰尘寰,怡然自得。春天的午后,看着天空飘着别人家放起的风筝,虽然也觉得很好玩,究不若自己手里牵着线的较为亲切,那风筝就好像是载着自己的一片心情上了天。真是的,在把风筝收回来的时候,心里泛起一种异样的感觉,好像是游罢归来,虽然不是扫兴,至少也是尽兴之后的那种疲惫状态,懒洋洋的,无话可说,从天上又回到了人间,从天上翱翔又回到匍匐地上。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时节,恰逢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眼光明媚,正是一年好风光,“踏青、赏花、放风筝、荡秋千、踢毽子”,如今这些节日习俗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欢迎您继续关注《名家诵读:我们的节日---清明》,和我们一起聆听经典,重温传统。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