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的减少,围绕着“节水”一词的话题就从未停歇。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加快农业节水改造,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开展节水综合改造示范。 案例:榆中县的新变化 缺水,一直是甘肃省榆中县农业发展的瓶颈。对于分豁岔村的罗海红来说,以前浇地很麻烦,不管是用机井水还是用三电水都需要排队,一茬小麦一共就浇两次水。有时候排队的人太多,轮到自己时,地都干得不行了。 现在不一样了。这几年,甘肃在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加快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如今,供水管线接到罗海红的地头,只要一开阀门就可以浇地了,非常方便。 
浇地的模式也有了新变化。过去是灌水、泡地,现在用喷灌、滴灌技术,这就相当于点滴输液一样,可以精准地把作物生长的全部需水都注入根系,并且根据作物类型适时、适量地浸润作物根际环境。在榆中县受益的菜农,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连肥料都浇到菜苗根部。 名词解释 水肥一体化技术:把水溶性肥料溶在水里,随水一起灌溉下去。 用上这些节水技术,蔬菜大棚灌溉用水和肥料利用率提高到95%,农药使用率却降低了30%,蔬菜品质和产量明显提高,每一座大棚增收了500-1500元。 
节水给农民带来的效益是综合的。眼下,更严峻的问题是,每年因缺水还会给全国农业带来超过1500亿元的损失。农业节水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 节水问题刻不容缓 本周是今年的“中国水周”,而前不久的3月22日是第二十四届“世界水日”。今年的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水与就业”。 
联合国的报告指出,全球有15亿人口的工作就是水资源相关产业,而且农业生产会是首先受到缺水影响的行业。 中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1%的人口,农田灌溉功不可没,但中国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作为用水大户,我国农业用水大概占总用水量的70%,在西北等缺水地区这一比例甚至达到80%以上。 
(图为缺水干裂的土地) 一方面是农业发展中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农业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破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对于农民朋友来说,要想从节水中获得效益,也要打破认识上的误区。比如,节水技术中注重节水灌溉技术、忽视农艺技术等,虽然灌溉实现了节水,但是作物产量受到影响。 小编话节水 “节水”作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早已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势必成为农业发展要探索的新道路。小编相信,未来我们国家的农业一定会走上资源高效利用的道路!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