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焦点 | 博鳌亚洲论坛上的三农声音:乡村需要建设和治理,才能安放我们的乡愁
2016-03-25   来源:六安农批网  作者:明星猪   字体:【 】  浏览:76次   评论:0

“聆听三农,感悟中国”

点击上方“三农中国”可以订阅哦!

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2016年3月22号到25号在海南博鳌召开。年会主题为“亚洲新未来:新活力与新愿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绘充满活力的亚洲新愿景》的主旨演讲。从2015年开始,“三农”议题被列入论坛主题,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三农”议题再次受到关注。

本届年会上,涉及“三农”的议题主要包括:“乡村建设与治理”、“农业的问题与出路”等方面。今年春节期间,网络上满眼的乡愁正是对乡村建设与治理的另一种视角的关注。而中国19世纪以来近百年的历史当中,乡村建设是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现在,随着中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乡村建设和治理问题更加受到关注。

论坛上,来自各个领域的重量级专家针对新时期的乡村建设与治理实践,以及乡土中国的复兴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今天的“博鳌亚洲论坛的三农声音”请看上篇:乡村需要建设和治理,才能安放我们的乡愁。采写:中国乡村之声记者李鑫。

与会的嘉宾共5名,分别为:保育钧、李昌平、廖晓义、仇保兴和温铁军,他们皆是三农领域的知名专家,对中国,乃至亚洲、世界的三农领域有着颇深的研究。经过简短的寒暄,论坛现场直奔主题。

主持人艾诚:这个话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乡村建设。中国100年进程中非常重要的话题,但是沉沉浮浮100年都没有办法破解。咱们老话题出新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首先做出了回答。温铁军表示:乡村建设是一个穿越百年的老话题,是一个确定的概念,当下的知识分子,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应当保持自身的自觉性和理性的反思,继承前人的研究,并积极投身农村的复兴。

温铁军:清末的时候中国早期的有一定自觉性的知识分子就已经开始强调乡村建设。乡村建设是一个确定的概念,甚至应该用农村复兴这样的概念,代表着是100 年来有自觉性的知识分子对现代主义的反思甚至是批判。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连续出了13个一号文件来解决三农问题,乡村建设又是百年老话题,那么是什么阻碍了乡村的发展,是什么阻碍了乡村的建设?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认为:中国的乡村建设,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目前的乡村建设和治理,需要仅仅抓住三个问题:

保育钧:第一,产权问题;第二,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第三,根本问题,要培养一批现代农民和现代经营团队。

乡村承载着乡愁,多少人离开了乡村,却忘不了那股或淡、或浓郁的乡愁。主持人艾诚说,客观的讲,目前我国的乡村建设与治理,面临着挑战,存在着困境。对此,中国乡建院院长李昌平插话说,他曾经有一个很深的困惑:1985年,谁家能种30亩地、养30头猪,就是专业化,就是万元户,一家人过得非常好,比城里人过得还好。然而现在种30亩地、养30头猪,却养活不起一家人了。这个困惑,曾让他越搞越糊涂,经过多年的研究,李昌平认为,最根本的问题,是农民的自主性不够,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深深地制约了这种自主性,乡村的建设与治理,需要加强农村金融平台的搭建。

李昌平:我认为最关键突破就是农村金融供给上面一定要突破。是土地制度没有问题,金融制度有问题。是金融制度跟土地制度不匹配。

在农村的建设与治理,农村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服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深化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是提高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李昌平表示,他们做了一种试点叫村社内置金融。

李昌平:比如在村里,2005年带10万做种子基金,村里老人一个人出2000元,组成成一个资金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管理起来非常简单,十几年没有出现一笔坏帐。这样的点有十几个。

乡村的建设与治理,乡土中国的复兴,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既需要进一步发展,也需要修复乡村的社会组织,并且激活乡土文化。乐和乡村发起人廖晓义认为:社会是乡村组织有形的根,乡土文化则是无形的根。目前的乡村,自组织文化已经发生了改变,再度修复与激活,需要一种专业的社会服务。

廖晓义:一站就是社工站。第二,社工去干什么呢?帮助农民组织起来。通过互助会,有开会的能力,有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组织活动的能力,制定规则的能力。第三个会是联席会,建立一个社会协商平台。有了一站两会机制后,我们需要空间。中国文化、历史一买继承几千年,是学堂、祠堂。我们现在有学习空间,叫书院。再有一个生活空间,庭院。三院落地的基础上开展六方面的乡村文化活动。

中国的乡村建设与治理,既需要金融服务的突破,又需要社会服务的进入,那么在建设的过程中,究竟该走怎样的道路?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前副部长仇保兴表示:需要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乡土文化和地理特征的道路,同时要避免三类错误,避免错误的借用新大陆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避免错误的用城市建设的模式来建设村庄、避免错误的用工业化的模式来改造我们的农业现代化。

仇保兴:三个错误如果坚持不犯,而注意到中国是一个多样化的,气候是完全不同的,各地的文化特征又是多样化的,这么一个巨大无比、幅员辽阔、文化多样的国家,肯定有多种多样与那些新大陆国家 现代化国家农业道路完全不一样这种多样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我们就有希望了。

经过热烈的讨论,在“乡村建设与治理”分论坛上,与会嘉宾达成了共识。认为在原有的农村稳态结构被打破的现实下,乡村建设和治理面临着挑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社会建设,通过提高组织化程度来激发文化,把经济和环境建立起来。

编辑记者:李鑫

Tags:焦点 农声音 能安放 责任编辑:明星猪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漫谈 |农田作画,让创意农业蕴藏.. [下一篇]专家:农村“两权”抵押贷款用途..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