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1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春耕时节,内蒙古通辽的玉米主产区正面临选择。去年的玉米价钱不好,今年看上去也不会有什么起色,所以农户们都在想今年是否还种玉米?如果不种玉米,又种点什么好?而且这么多年,大家一直在种玉米,对于其他的作物并不了解。玉米种还是不种,对于通辽玉米产地的农民来说确实是个问题。 供给侧改革,结构调整,国家文件上的一句话,到了基层往往就是一个需要各方面通力思考解决的问题。而且春耕临近,这个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又到一年春耕时,但是在国家重要的玉米主产区内蒙古通辽市的部分村屯,仍然可以看到有一些农户家的院落里堆满了玉米。正忙着倒腾玉米的通辽市开鲁县东来镇庆合村农民张海山说,由于玉米价格低,他家的玉米到现在还没有卖。眼下,天气逐渐转暖,怕玉米发潮,他需要隔三差五地倒腾倒腾,通通空气,想再等等,卖个好点的价钱。 张海山:粮价不太好。没办法,所以放到现在,想卖点好价钱嘛。 张海山说,由于去年玉米价格下滑,今年在备春耕时,他也犯了难。 张海山:我今年想种点香瓜、西瓜,后来一想,土质不行种不了,怕长不好,没办法又取消了计划还得种玉米。 面对马上到来的春耕,通辽市农科院副院长张建华说,内蒙古通辽作为国家划定的“镰刀弯”地区和玉米主产区,由于老百姓多年的种植习惯和种植经验,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难度是非常大的。 张建华:玉米是通辽的“铁杆庄稼”,一直也是“一粮独大”,总产量在中国的地级市里是前几位的。特别是通辽作为国家“黄金玉米带”,多年以来老百姓形成的种植习惯和种植经验都集中在玉米上,让他种其他作物,在思想上很难改变过来。 为了让谷贱不再伤农今年,今年当地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做“减法”,从市场要效益。通辽市政府市长包振玉说: 包振玉:面对资源环境约束、生产成本上升、主要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形势,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加快转变玉米“一粮独大”的种植结构,积极发展中药材、杂粮杂豆、红干椒、荞麦等特色种植业。积极推进粮改饲,引导农牧民种植饲料玉米达到450万亩,推进种养结合,为养而种、为牧而农,发展绿色循环农牧业。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适度调整种植业结构,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力抓好农业生产。目前,通辽市各级农业部门技术人员正在采取科普培训和进户走访的形式,为农牧民春备耕生产进行“科学把脉”。通辽市农业技术人员赵瑞凡: 赵瑞凡:我们采用科普培训和进户走访等形式,引导农民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为农民算出各种作物效益对比帐,努力增加高产高效作物种植面积。同时,在品种选择上、种植标准上,机械力量上积极搞好服务,切实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难题。 正值春备耕生产的关键时节,春耕备耕款必须准备到位。产粮大县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将投放6.8亿元春备耕贷款资金,通过开通春备耕贷款“绿色通道”,加强对春备耕资金需求的“调查、审批、发放”,全力确保农民春耕生产不误农时。 几天前,通辽市开鲁县东来镇公司村的农民杨树全,和家里的亲戚一起在当地的蒙银村镇银行领上了3万元的春耕贷款。杨树全说,村里急需春耕资金的农户都可以申请3万元的春耕贷款,这让农户们心里有了底儿。 杨树全:这三万块钱贷款对我来说帮助挺大,20多亩地的种子、化肥解决了。另外,我家还开个超市,一到农耕结束,老百姓手里就没钱了,开始赊账,我也需要资金周转,这一部分钱也给我解决了,挺好的。 为更好地解决像杨树全一样的农牧民春耕资金短缺问题,产粮大县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将投放6.8亿元春备耕贷款资金,通过开通春备耕贷款“绿色通道”,加强对春备耕资金需求的“调查、审批、发放”,全力确保农民春耕生产不误农时。通辽市开鲁县蒙银村镇银行客服经理部总经理羽羿: 羽羿:2016年,我行计划投放春耕贷款6000万元。从2015年12月初开始发放的。 截至目前,开鲁县金融机构已将4.4亿元贷款资金发放到户。农民手里有了春耕的钱,但最关心的还是这种出来的玉米能不能销售出去,为了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当地政府采取了“互联网+”的销售模式,让农民卖粮不再难。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乌兰敖道嘎查本是一个产粮大村,有5800亩耕地,主产玉米和杂粮,每年全村粮食产量能达580万斤左右。由于这里一直以来交通不便,丰产的粮食经常运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一年下来,农民受累不说,钱也赚不到。村民梅荣: 梅荣:原来玉米就等老客,没有老客,咱们自己也卖不出去。老客来了,看我们家的玉米行的话就给钱,不行也不要,就这时候还没卖完呢。 2015年,乌兰敖道嘎查开始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不仅修建了通村路,而且村子里还覆盖了通讯信号,畅通了网络渠道。乌兰敖道嘎查村民白玉霞看准了绿色农畜产品销售的商机,借助便利的交通和网络,成立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业合作社。同时,还加盟了电子商务公司,搭建起电子商务平台。乌兰敖道蒙何华农副产品合作社理事长白玉霞: 白玉霞:现在,道路去哪都可方便了,有网以后,我们销售渠道也广了。全国各地只要是点击可意网都能看到我的产品。卖得特别好。 自从有了这家合作社,梅荣不愁卖粮了,不用等老客,价格还要高于市场价。今年,她家300多亩地的玉米,轻轻松松就卖了20多万块钱。 梅荣:粮食卖的快,比普通收粮食的多卖1分钱,30来万斤粮食你算多少钱呢,一年的油钱都出来了不是吗? 现在,乌兰敖道嘎查通过“互联网+”的销售渠道,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0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