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13日消息(记者王丰 孟晓光)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乡村老友记》今日出镜——全国人大代表、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 赵治海,男,汉族,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他攻克了谷子杂优利用的关键技术,并应用于生产,最高亩产810公斤,填补了世界空白。杂交谷子是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又一重大贡献。 2014年两会期间,赵治海曾做客中国乡村之声《乡村夜话》,畅谈了他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 今年,赵治海作为河北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再次参加全国两会,并提出了“推动谷子主粮化”的建议。 赵治海:过去一个穗子能打3钱,现在一个穗子能打2两,这是一个新的品种,叫张杂谷,张家口的杂家谷子。 记者:您这个亩产能达到多少斤? 赵治海:最高是810公斤,1600多斤。 记者:日常老百姓种能达到这个水平吗? 赵治海:旱地400到600公斤吧。 记者:这已经达到玉米的水平了。 赵治海:对对。 “南有袁隆平,北有赵治海”。国内谷子研究知名专家、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赵治海因研发“张杂谷”系列高产新品种的卓越成就,被人称为“杂交谷子之父”。 与谷子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老赵对自己的高产玉米充满了自豪。这次全国两会,他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那就是“推进谷子主粮化”。他表示,与土豆相比,谷子更适合作为主粮: 赵治海:谷子本身是主粮的,但是因为过去产量低变成杂粮,现在产量高了,回归主粮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谷子易储存、易加工,土豆作为主粮,它不能存放,它必须变成土豆粉,这粉加工的设备相当的昂贵,土豆粉每公斤6块钱,成本太高了,谷子不存在这个问题。 说起谷子,赵治海的话语就滔滔不绝。他说,杂交谷子不仅跟土豆相比有优势,跟玉米比起来也不差。 赵治海:刚解放的时候,我国玉米和谷子都是1.5亿亩,产量也是一样的。但到了70年代,随着杂交玉米的出现,玉米产量实现了翻番。鉴于当时国内粮食短缺的现实,国家调整增大了玉米的种植面积,因为玉米的耗水量大,各地还建了大量打机井开采地下水。 近年来,随着地下水水资源形势的日益严峻,迫切需要国家重新考量作物的种植结构,为此,赵治海建议增加谷子的种植面积: 赵治海:玉米是跟着机井走的,是跟着地下水的消耗走的。现在把地下水块抽干了,问题出来了。现在杂家谷子也出来了,杂家谷子的产量也增加了,跟玉米在旱地上的产量也一样了,而且谷子的耗水量要小很多,一季浇一次水就可以,建议还是把谷子和玉米的种植面积调整为1:1。 未来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呈刚性增长趋势,到2020年粮食需求增量在1000亿斤以上。但受耕地水资源的约束和种植效益的影响,小麦、水稻、玉米等主粮品种继续增产的成本提高、空间变小、难度加大。另外受国内外粮价倒挂的影响,农民靠种三大粮的增收越来越难,种粮积极性也在日益降低。赵治海说,在这种形势下,增加谷子的种植面积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赵治海:有人去国外承包土地,一亩地合38块钱人民币,在中国土地流转的价格一般是800到1000块钱,这正是国内外价格的价差。如果农民把地流转给农业大户,流转土地的成本仍然比美国高,如果你种的东西是一样的,他这个问题就解决不了。而谷子国外没有,它不会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我们可以卖1.5元、2元,都没事。 赵治海介绍,新研发的杂交谷子具有高产优质、节水抗旱、省工高效、耐瘠广适等特点。推广发展杂交谷子对于提高旱地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高效节水、促进农牧协调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推广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然而,目前扩大谷子生产仍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谷子消费形式单一,以喝小米稀饭为主,市场需求量受到限制。二是谷子的销路在于加工转化,而相关产品研发严重滞后。为此,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赵治海:首先,启动国家对谷子保护性收购,在主产区将谷子纳入国家政策性收购范围。其次,国家积极推广谷子文化,倡导谷子消费,推动谷子主粮化进程。强化引导主粮化技术模式攻关,加强主粮化加工工艺完善,研究最优的配比。最后,给予种植谷子的农民和谷子转化加工企业以政策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