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律师、职业医生、职业规划师、职业经理人....现在有了职业农民,还是新型的。似乎但凡和“职业”两字挂钩,瞬间感觉高大上了。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为什么会有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条件和未来的前景如何?小编将通过此文为大家简要讲解下。 
十年的政策推动 2005年,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2006年,农业部进一步提出招收10万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把他们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专业人才。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正式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007年10月,新型农民的培养问题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 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8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并在全国启动了100个县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 2012-2016,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农民中的高端人才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类。 据调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正呈现出年轻化和知识化的发展趋势。就年龄结构来说,被调研区域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6.8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平均年龄相差不大,且50岁以下的约占被调查总数的75%。其中,45至55岁者占66.4%,35至45岁者占23.4%,25至35岁者占7.5%,55至65岁者仅占2.7%。从文化程度来看,高中或中专文化占64.5%,初中文化占29.1%,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5.3%,小学程度比例仅为1.1%。从三类主体的区别来看,只有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大户占总样本数的13.44%,而这一学历水平的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负责人的比例分别为6.86%和0。 为什么要有新型职业农民? 多年前的以经济建设为目标的跨越式发展使农业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到城市,而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三农问题,大量土地闲置、粮食生产受影响,“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成为新问题、新挑战。而国家要发展,农业是短板。要快速的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就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现代农业的推进就要积极推动土地流转,解决农村大量闲置土地问题,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建立。而新型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细胞,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支撑,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力量。事实证明,只有让农民职业化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才能有更富的农民、更美的农村、更强的农业。 从市场需求看,当下有五类新型职业农民最走俏: 1、从一产转向非农就业的技能型农民; 2、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专业型农民; 3、自主经营农产品精深加工、特色商业、服务业等项目的创业型农民; 4、具有技术专长、人格魅力和群众威望的带动型农民; 5、有一定企业经营经验的管理经营型农民。 更多行业资讯分析,请关注微信公众账号 jutucom ,即可获得聚土网每日优质精华内容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