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使青海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名片。这为青海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既是我们自觉肩负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服务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责任体现,又是落实主体功能区要求、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骆惠宁认为,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找准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方位,建立并增强比较优势,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青海资源富集,但生态脆弱、产业结构偏重偏粗偏短,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就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走出一条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路子。“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将积极实施“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战略,即:打造东部特色种养高效示范区、环湖农牧交错循环发展先行区、青南生态有机畜牧业保护发展区和沿黄冷水养殖适度开发带的农牧业发展新格局,以此壮大高原特色生态农牧业。青海多民族聚居,且处于反分裂斗争第一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就是要突出改善民生和凝聚人心,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扞卫国家统一与安全,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区”建设既符合国家战略布局,又彰显了青海省情特点。在青海,抓住了“三区”,就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就能赢得比较优势,更好地在全国大局中发挥作用。 骆惠宁介绍,青海省的“三区”建设目前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概括起来可以讲三条:一是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牢固确立,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效果在不断显现。二是着力调结构、转方式、增动力,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三是保持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各族人民对共享发展的获得感正不断增加。奋力打造“三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向的,是进行时。青海将把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统一起来,继续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