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武陵,山高谷深,纵横鄂湘黔渝四省区,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山外青山还是山,只见石头不见田”“住的是岩洞洞,睡的是草窝窝”曾是武陵山区人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1984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将武陵山区定为全国贫困片之一,予以重点扶持。 1986年,国家农业部贯彻中央部署要求,担负起了帮助武陵山区核心贫困区恩施、湘西两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历史重任,并许下“农民不脱贫,帮扶不脱钩”的铿锵承诺—— 30年来,农业部调动全系统力量,对定点扶贫地区进行倾斜帮扶。一笔笔资金、一个个项目让这里的农村基础设施逐年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着改观,摆脱贫困的步伐逐渐加快; 30年来,农业部派出336名干部挂职恩施、湘西,他们讲政治、讲大局、讲奉献,入山村、进企业、到基地,访民情、知民意、解民忧,与当地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30年来,在农业部的帮助下,恩施、湘西两州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969元、6648元,均为2001年的5倍多。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苍茫武陵、悠悠酉水见证了这片大地的沧桑巨变,更记录了农业部始终不渝的坚定帮扶。三十年的定点扶贫,提升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造就了全新的发展理念。 夯基础、做实事、暖民心,树立以人为本发展观,以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农业部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看待,制订总体帮扶方案和年度帮扶计划,一张蓝图绘长远,一茬接着一茬干,扶贫干部高标准、严要求,做示范,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还在正月里,武陵山区里野樱花已经随处可见,吊檐垛脊的吊脚楼在青山碧水间忽隐忽现,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黄柏村党支部书记杨长胜家的吊脚楼就是其中的一座。“全村有47辆私人小汽车,家家有存款,没有贫困户。今年过年村里道路还堵了车呢!”站在山头上,看着村里的1200亩藤茶基地,老杨说这在十几年前想都不敢想。“藤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农业部挂职干部帮扶村民发展起来的,没有农业部的支持,不会发展这么好。”杨长胜说,以前藤茶种植都是零零散散的,收入很低,村里困难户占到一大半,温饱都成了问题。 当年,农业部扶贫联络工作组在调研时发现,藤茶是一款价值很高的保健茶,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发展藤茶产业,可以助力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在扶贫联络工作组的协助下,藤茶基地成立,起初只有400亩。 现在,“种苗一到,老百姓都抢着要。”恩施州农业局副局长曾生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武陵山区的恩施、湘西几百万人仍然生活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房不避风雨的贫困线上,贫困发生率在60%以上。 第一时间获取新鲜的行业资讯分析,请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聚土网」或「jutucom」,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获得聚土网每日优质精华内容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