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中央刚刚公布的一号文件中,大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在全球经济发展低迷,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传统农业如何激发新的活力,怎样借助“互联网+”的有利时机借助新模式解决“三农”难题,这不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更是关系社会和谐、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行业普遍认为,借助“互联网+”打通资源行业的壁垒,通过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土地流转方式,将二三产业的资金、模式、理念引入第一产业当中来,真正实现中央提到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有效缩减城乡差距,也是成为中国经济实现二次腾飞的重要举措。 “三农”发展遇瓶颈 土地传统利用模式成桎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治理“三农”问题取得重大进展,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在此情况下,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我国当前发展状况下的“三农”问题做了详细的剖析和指导,文件指出,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过大,农民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其次是城乡产业的发展差距过大,农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最后也是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城乡公共事业的发展差距过大,农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 显而易见,中国的“三农”问题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在三大产业当中,农业发展模式的变化最为单一。传统农业发展的陈旧模式让农村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以二三产业为发展主导的城市,不仅没有分享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错过了转型发展的黄金时期,反而还造成农村人口日益减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从而进一步削减了农村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制约了未来发展的潜力。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土地作为农民手中最为重要的财富和工具,不仅没有为大多数农民带来巨大的收益,更多的成为了负担。在城市化的浪潮以及收入差距鸿沟的刺激下,很多年轻的农民放弃了手中土地,踏上了进城务工的道路。这对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农业产业造成了重大冲击的同时,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三个条件,即规模化经营基础上的产业升级,资金的市场化引入,掌握先进农业知识的技术从业人员。而在其中,现代农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由于土地所有权分散所导致的经营规模过小,市场资金难以介入,无法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而导致的农业产业化链条缺失。 国内外众多农业专家都曾表示,无论是先进科技成果应用、金融服务提供,还是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益增加,都要以一定的经营规模为前提。只有让土地按照市场需求合理的流转起来,将废弃、利用率低的土地资源整合起来,发挥土地的真正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升级、农村快速发展、农民转型增收的根本目标。 根治“三农问题” 土地流转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发展中的“三农”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枝端末节的修修补补或许可以带来环节的改善,但无法解决根源化的问题。毋庸讳言,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解决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关键之处就在于实现以市场主导的土地流转。 “三农”问题首先是农民问题。首先,从农民来说,土地流转将帮助他们发现就业创业良机,实现转型增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土地更是其中的稀缺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将农民手中闲置的土地进行市场化配置,让企业和创业者充分加入农村的市场发展当中,引来大量的资金技术的同时,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良机。 其次,现代化农业的经营需要实现规模化产业效应。土地流转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升级,在市场主导的资源配置下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布局。低成本产出,高附加值回报,品牌化运营,市场导向的农产品生产都将得以实现。此举将帮助中国农产品更为积极的参与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改变以往的不利局面,对于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农产品附加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将会使监管变得更为简单透明,在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同时,可以实现农村各类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生态修复。 最后,对于农村而言,土地流转将是推动中央一号文件中所着重提到的的农村产业融合的一把“利器”。通过土地的市场化配置,不仅可以改变当前农村发展现状,对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地流转方式的引入,可以让农民手中拥有大量资金,从而有能力、有意愿的参与到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基础设施配套和建设当中,让农村建设加快升级的同时,提升农村吸引力,吸引年轻人回乡建设,解决在农村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人”的问题。 万亿级市场待开发 土地流转上“云端”大势所趋 纵观中国土地发展史,土地流转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采取的方式和政策都有着较大差别。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兴起到现今已经发展了近20年,但其发展过程颇为曲折,几多反复。改革开放后,农地流转实现了由“禁止流转”到“放开流转”再到“支持流转”,“规范流转”的制度变迁,取得重大进步。究其原因,在于信息不畅的情况下,土地流转无法得到有效监管,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这些难题提供了根本性的解决途径。在信息通讯技术获得长足进步的情况下,借助先进的互联网商业平台,各类土地信息都将得到公开透明的展示。无论是参与方和监管方都可以了解到从前端的价格评估、交易流程到后期的项目监管、状态查询信息,从而实现交易的有效监管,农民利益也得以保障。 据相关调查评估,农村仅土地市场规模就有57.5万亿元,如果再加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相关产业附加值,将会轻松突破百万亿大关。如此潜力巨大的市场,也吸引了众多企业和资金投身到土地流转的发展良机当中,也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相关电商平台,创立在重庆地区的聚土网就是其中发展较为优秀的代表。 荒芜土地成“聚宝盆” 土地流转给留守村民带来财富 “接近荒芜的土地竟然给自己带来了财富!”2016年春节,当忠县金鸡镇白龙村的村民们看到地里的果树长势喜人时,他们纷纷感叹土地流转给自己带来的实惠。 
忠县金鸡镇白龙村闲置荒芜的土地 白龙村是忠县金鸡镇一个偏远小山村,距忠县城区约80公里。据白龙村刘书记介绍,白龙村由以前周围的三个村拆并组成,由于当地靠山,土地资源并不太好,外出务工者很多,村里剩下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 “因为劳动力匮乏,加上农村本身资源条件的欠缺,所以去年之前白龙村的土地处于荒芜状态的非常多”。刘书记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个搞土地流转的公司想要转包农民的土地,但留守村民思想放不开,想一夜致富,“抱着这种一锄头挖个金娃娃的想法,就把人家吓跑了”。 经介绍,由聚土网作为土地流转平台介入,白龙村接触了重庆本地的一家公司。土地资源怎样整合?怎样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村民们被这家公司的理念打动,逐渐接受了对方提出的条件——按照土地现有状况估价后进行流转。同时,这家公司以一定的价格雇佣村民在土地上劳动。 
土地流转复垦后的土地 刘书记算了一笔账,现在一亩土地,原来种水稻的,现在按照每年约1500元/亩补偿;原来种其他作物的,按照每年约150~400元/亩补偿;原来完全属于荒地的,按照每年32元/亩补偿。此外,公司按照每人60元/天的价格雇佣当地村民劳动。也就是说,村民每月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20天,就有1200元的收入,再加上土地补偿的收益,村民年收入平均上涨了至少1万元。 
当地村民领取土地租金和务农工资 “现在的状况是村民每天都主动在公司那里排队,生怕当天的劳动名单里没有自己。”刘书记笑着说,以前从没有看到大家劳动这么积极,村民的生活好了,他这个当村支书的心里也踏实。 据投资方介绍,公司在金鸡镇白龙村共收购了2000亩土地,目前已有800亩投入使用,种上了辣木、白牡丹以及各种果树。相关负责人田伟介绍,公司在白龙村已经投入了700多万元,还为村里修通了公路。“村里土地质量不错,但气候情况比较复杂,我们还在继续摸索,种上最适合这里的作物,提高收益,带动当地村民一起致富。”田伟对白龙村的未来充满信心。 来源:聚土网 微信公众号:jut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