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三农,感悟中国" 点击上方"三农中国"可以订阅哦! 记者近期在全区奶牛养殖重点地区调查发现,全区生鲜乳收购价长期走低,造成奶牛养殖效益低迷,牧民大量退出奶牛养殖,奶牛头数持续下降。 牧民大量退出奶牛养殖业以后会带来哪些问题?牧民个体养殖奶牛的出路又在何方? 
从2009年以来,因为乳品企业长期低价收购原料奶,农牧民卖奶牛,退出奶牛养殖业的情况一直在持续。内蒙古自治区奶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巴特说,一年多时间以来,牛奶收购情况较前几年更不景气,全区各地奶农正遭遇新一轮严酷考验。 2014年下半年,一直到2015年,中国的奶业处于寒冬季节。内蒙古也出现了少部分奶牛养殖企业倒奶现象。我们最多倒过70吨一天。平均倒5、6吨是很正常的。现在我们也存在一部分企业拒收、压价、限量,也有这种现象。 2013年全国性的牛奶原料荒刚刚过去不久,为什么鲜奶收购价就出现了大幅下跌?记者采访乳品企业时了解到,国外乳制品大量进口是导致鲜奶收购价下跌的主要原因。呼伦贝尔光明乳业公司总经理鄂彩霞: 现在奶价低是受国际市场影响,进口奶粉的话,现在都是一万三四,这样的价格。这样奶就核多少了?一公斤就一块多钱,国际奶粉又进的这么多,奶粉现在各企业关门的关门,就经营不下去了,它想救市它也救不起了。 
一些农牧业主管部门和业内人士认为,乳品企业拒收、降价行为和国外乳制品大举登陆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乳品企业本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副局长那日苏: 我们国内很多企业都是短视的,只要有风险全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它是不会亏的。 2013年全国性奶源短缺发生时,从自治区到各盟市,都提出乳品企业和奶农之间要建立合理的鱼水关系,就象乳业发达国家那样,乳品企业和奶农形成利益共同体。但是从目前发生的情况看,中国的乳品企业还是把奶农当成自己谋利的网,而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水。自治区奶业协会秘书长陈巴特: 到现在为止,我们中国奶业不是按自然规律发展的。奶业发达国家是先养牛,后生产。而且外国乳品加工厂都是奶牛养殖者自己办的厂。我们是先建厂,后养牛,为了赚钱为目标。 
国外奶农自己建的乳品企业和奶农共进退。中国的乳品企业和奶农之间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原料短缺了就高价去奶农那里抢奶,原料供应充足了,就拒收降价。从2008年到2015年,除了2013年新西兰牛奶和奶粉因为肉毒杆菌事件无法进口,乳品企业闹奶荒以外,7年时间乳品企业一直是低价收购奶农的鲜奶。长期低价甚至拒收的结果是,内蒙古农牧民个体养殖奶牛的模式已经濒临绝境。 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锡林郭勒是内蒙古奶牛存栏最多的四个盟市,但是历经七年低奶价,各地奶牛头数下降幅度让人吃惊。包头市副市长任福: 2002年是一万八千头,到2004年三年的时间上升到50万头,现在数量统计撑死14万,产奶的加起来7万。 让人担心的是,在奶牛养殖重点地区,农牧民现在还在持续卖奶牛。因为他们不知道奶价的寒冬什么时候才会结束。 记者编辑:李鑫、黎政祥 统稿编辑:李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