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三农,感悟中国" 点击上方"三农中国"可以订阅哦! 
跨越时空的牵手,扶贫协作的筑梦,东部与西部,福建与宁夏, 20年的兄弟情谊,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成就了一段“扶真贫 真脱贫”的佳话。系列报道《六盘山高 闽江水长》第四篇:《大山的种子》 1997年,七辆中巴车载着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17岁的汪丽娟和她的同乡们离开了祖祖辈辈世代生活的大山,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走会改变她们的一生。 作为闽宁协作对口帮扶劳务输出人员,汪丽娟被安置在福建莆田嘉辉电子有限公司工作。 刚来的时候就是吃的有点儿不习惯,还有一个就是天气比较热,还有一个蚊子比较多不太习惯。那时候过来的工资是九百多,还可以吧。
凭着山区孩子的朴实和勤奋,汪丽娟克服了水土不服等困难,兢兢业业对待工作,悉心观察、学习熟悉每一道生产环节的操作。19年的磨练,如今的汪丽娟已经从最初的普通操作工人变成了电器行业里抢手的管理人才。她还用自己的善良贤淑收获了一名当地小伙儿的爱情,将根扎在了福建。她也早已喜欢上了这个满眼绿色、让她梦想起航的地方。 我现在主要负责一些生产的安排、一些筹划、赶货期怎么生产,还有一些生产工艺的要求。
汪丽娟告诉我们,这些年来受她的影响,家里一些亲戚朋友的孩子也都走出来了。目前,仅在嘉辉电子有限公司就有63名宁夏人,新手王苗苗就是其中之一。 收入我也没有细算过,就是每个月资三千多嘛,自己平时花是花,但是花的少一些,基本上一个月可以省下三千吧,再供我的弟弟、妹妹上学。
据不完全统计,闽宁协作二十年来,共有近五万多名宁夏贫困山区的青年在福建省各个工厂、企业工作,学习技术。 
记者许新霞在采访 2015年在宁夏西吉县震湖乡孟湾村投资建设犇牛木业公司的牛彦维也曾经是一位闽宁协作劳务输出人员。 作为宁夏第一家生产生态木、工程板材的企业,犇牛木业公司每天都有近五十名当地农民务工,每人月收入两千到五千元不等。牛彦维的理想是逐渐发展,将生产规模再扩大五倍,提高收入的同时,吸纳更多的人员务工。 现在福建、包括山东做的板子,宁夏的废木料全部拉到它们那儿去,它做成板又发到咱们这儿,光这个来回的运费,我就挣这个运费的空间。一车一去一万五,发来一万五,这来回就三万元。
尽管与汪丽娟不同,牛彦维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创业。但提起在福建务工的经历,他的心里充满了感恩。 你像跟我们一起出去 的,现在都很好,在银川的、在兰州的,都在创业,比我搞得还好。不做生意,就是自己办厂搞 。我出去几年,钱是没挣到,但是学到的东西、得到的东西那比钱还值钱。值钱得多,如果当时没有那一段经历的话,不可能有现在。笑……

南国强讲述茶具里的故事 在西吉县源丰种羊繁育有限公司总经理南国强办公室的茶几上,放着一套精致的茶具。他说,这是他从福建带回来的唯一东西。这套茶具不仅见证了他的成长和难了的闽宁情,更是他从福建工厂学来的企业管理的“法宝”。 我们平常就是厂子里管理层坐在一起商量有些事情的时侯,一般都是会喝茶,因为喝茶的时侯很随意,大家都很动脑筋,很集思广益,很多东西都能说出来,不像在开会的时侯扳着个脸,或者啥。
记者:这也是福建那边的管理经验之一?
对,我们在那边说事情一般都会坐在一起喝茶说很多事情,这 是几年留下来的一个习惯。喝茶当中把一些事情处理地相当圆满。
在南国强建立的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吸收了1563户扶贫对象作为社员。 我们测算了,农户大概养个十三、四只羊收入达到一万零八百。用黑山羊作为载体来脱贫致富。我们打算以后把服务体系就像在震湖镇上做的一样,建一个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主要培训技术人员……

给农民带来致富希望的黑山羊 汪丽娟、牛彦维、南国强……他们有的在福建寻梦成功,有的最终选择回乡圆梦,还有的象王苗苗一样正走在寻梦的路上。 我想现在先在这边再做几年,然后自己有一点积蓄了回家,看能不能自己创业,自己想开一个做面点的那个蛋糕店。
但无论怎样,闽宁协作劳务输出都成为了他们寻梦途中一段共同的桥梁。他们,就像大山的种子,在闽宁协作春风的吹拂下,苏醒;在阳光雨露的普照下,向贫困和命运呐喊、挑战! 记者:郭长江、许新霞、师杰 微信编辑:王丰、王晓婧
|